首页 > 灵异恐怖 > 远山荷香 > 第156章 京华来信 波澜隐现

第156章 京华来信 波澜隐现(1/2)

目录

春深日暖,药园里一片生机勃勃。暖棚的成功让沈家医馆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也能拥有充足的鲜药,林小荷的药膳坊因此添了好几样应季新品,诸如薄荷绿豆糕、紫苏饮子,颇受乡亲们欢迎。栓柱和柳根两个学徒,一个沉稳干练,一个心细手巧,将医馆内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安生更是像棵汲取了充足阳光雨露的小苗,咿呀学语中不时蹦出些与药材相关的稚言妙语,逗得大家开怀一笑。日子仿佛沿着一条平静而温暖的河流,缓缓向前。

然而,这平静被一封来自京城的信打破了。

这日晌午,驿差老周再次骑着那匹瘦马,将一封厚厚的、盖着火漆印的信件送到了沈远山手中。信是陈榆写来的。

不同于年前那封报平安和讲述初入太医院见闻的短信,这封信写得格外长,厚厚的几页纸,笔迹时而工整,时而略显潦草,仿佛写信人的心境也经历了几番起伏。

“师傅、师娘尊鉴:见字如面。京城已是繁花似锦,然弟子心中,时常念及医馆院中草木,及师傅师娘教诲之恩,栓柱、柳根师弟勤勉之态,安生稚子欢声,每每思之,倍感温暖,亦心生怅惘……”

信的开头,是例常的问候与思念。陈榆详细描述了太医院的格局,他作为最低等的“生员”,日常所做多是整理浩如烟海的医案典籍,辨认、炮制各地进贡的药材,偶尔有幸跟随太医令或资深太医出诊,也只能在一旁观摩记录,鲜少有亲手实践的机会。

“……太医署内,规矩森严,等级分明。诸位太医,医术确然精湛,尤擅宫廷贵胄调养之道,辨证用药,心思缜密,令弟子大开眼界。苏先生亦曾召见弟子,勉励有加,嘱我珍惜机缘,潜心向学……”

看到这里,沈远山和林小荷都微微颔首,能得苏文瑾照拂,陈榆的处境应该不至于太差。

然而,信纸翻过,接下来的内容,却让两人的眉头渐渐蹙紧。

“……然,署内亦非净土。同窗之间,竞争激烈,多有攀附结党、汲汲营营之辈。或因弟子得苏先生些许青眼,便遭人排挤议论,暗讽弟子出身乡野,不过侥幸……更有甚者,近日署中考核,弟子于一道关于‘时疫防治’之策论中,引用了师傅曾讲授之‘避秽解毒,分区隔治’之法,并结合在咱医馆时所见所闻,加以阐述。不料竟引来王副院判当众斥责,言此乃‘草泽野法’,难登大雅之堂,有违太医署‘正统’……”

“岂有此理!”林小荷看到这里,忍不住拍案而起,脸上泛起怒气,“什么叫‘草泽野法’?当年若不是远山你用这法子控制了咱们村的时疫,不知要死多少人!他们坐在京城高堂之上,哪里知道民间疾苦!”

沈远山示意她稍安勿躁,继续往下看。陈榆在信中写道,他当时心中不服,却也不敢当面顶撞,只得默默承受。事后,亦有几位较为正直的太医私下安慰他,言王副院判其人向来古板守旧,看重门第出身,让他不必过于介怀,但行事需更加谨慎。

信的末尾,陈榆的字迹显得有些沉重:

“……师傅,师娘,弟子时常困惑。太医署所学,固然精深渊博,然有时觉其过于追求方药之精巧,论证之玄奥,反倒失了那份面对病患最直接的关切与体察。弟子记得师傅常言,‘医者,意也。易解之病,用易解之方’。如今身处此地,方知此言重若千钧。近日京城偶有风寒流行,署中议论方药,皆着眼于贵人体质,力求万全,却无人提及如何让寻常百姓家得以预防、如何用价廉易得之药及时救治……弟子偶与同窗言及咱医馆常备之姜枣茶、金银花露等物,竟被嗤笑为‘村妇之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