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古仁人之心(1/2)
西汉时期
“即便是盛强如唐朝,不也是以我汉家为榜样?”刘彻笑呵呵道,酸意也降了不少,心底不乏美滋滋的想着:
那王忠嗣再强又如何?
最后还是要学习汉家的霍去病为目标,那李唐的皇帝学他家的太宗,太宗李世民那么大的武功,想必就是模仿的朕,嘎哈哈哈......
“这语气,有点奇怪啊......”卫青听到天幕解说的玩味,眉头低下,忧色道。
唐朝的霍去病,不会也拿了我外甥的剧本吧?
「我们很多人对于古代当官的印象一般都是文武分家,从文便读经史子集走科举,从武便历练本事从军当将帅。
在宋朝之前,文武的范畴并不清晰,可以说是谁规定文官不能提刀上马?谁限制武将不可舞文弄墨?」
「是故,汉朝时有?曹参、周勃、班超、窦宪,唐朝以来也有李靖、李??、刘仁轨、裴行俭等人。」
“君子六艺,文武双全,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宋朝之前的各朝时空观众们,连连颔首,对于天幕讲的出将入相之事并无什么异议。
很多人年轻时候心气高,想学那些前辈们一样出将入相,博得青史美名。
后来,长大了,青春期一过就发现了自己的“平庸”,选择一而就之。
“啊?不是文官只能文,武官只能武吗?我朝也能出将入相?”
“自然可以啊!”
“那我怎么没听说过。”
“一个人能在一个领域上成就一番声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能文武全才的哪个不是妖孽?你自己想想看,你听说过的出将入相的人,谁不是青史里一等一的好男儿!”
“哎!也是啊!对于普通人而言,一项成才已经是整个家族的托举了,更何况是两项全才!”有人被点拨后,苦笑着摇了摇头。
读书是很花钱的,一般的自耕农是供养不起一个读书人的。
学武成将,那更是花钱的大头,学武要炼体,炼体要多补多吃,再算上和读书一样的拜师学艺过程......
“听天幕的意思是说,后世不能出将入相了吗?”有人蹙眉感到了疑惑,不解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限于一隅,如何亲民至善?”
旁边的人认同的点了点头,笑道:
“也许是后世人没有我们前人的妖孽程度了呢?”
“只能择一而就!”
“懂了,末法纪元了,荒古以来不能成帝,是吧?”
“?”
......
「唐朝时期,因为府兵制等制度和利益的需求,华夏对外积极开拓,领土面积远超前古,那么治理也成了一个问题。
当时唐朝对边远、新取或无法进行有效行政教化管理的地区实行羁縻州或藩镇军制度。
当地长使,即为节度使,拥有一定的财政、行政、军政大权。
唐玄宗时期,为了遏制节度使的权力扩大,节度使的亲眷是要留在长安为质的。
自然,按照先前之例,也是作为利益交换,节度使在任期圆满后便会卸任回到长安叙功任职,任职的官位品阶大小也要根据在任上的功绩来拟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