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忠嗣死,而唐业崩(1/2)
远在长安的李林甫收到了董延光的攻讦后,因为扳倒王忠嗣的底牌又多了一个而大喜。
同年,又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影响唐朝深远的历史事件,让李林甫更明白机会来了。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隆基达成“一日杀三子”的隐藏成就,成为千古第一人也是唯一人。
他杀的这三个儿子中,其中一位还是当朝太子李瑛,这也就导致了国家储君之位空缺。
合适的人选一共有两个,寿王李琩和忠王李亨。
其实最适合的是李琩,但是没办法,李隆基看上了杨玉环,也就是后来的杨贵妃,而杨玉环本上寿王妃,且寿王生母武惠妃在病逝前是李隆基后宫中最受宠的女人。
这一段关系又复杂又尴尬,所以英明如李隆基也犹豫了。
最后,不被任何人重视,母亲早亡,皇帝不喜欢,奸臣可以随便构陷,言官可以想骂就骂,安禄山也能过来踩他上位的李亨成为了太子。
这样不被任何人喜欢,自幼只受到各种忽视和区别待遇的太子自然也不会让皇帝喜欢,于是李隆基在立李亨为太子后对他实行了严密的防备。
天宝三年,李亨被举报私会边将,皇帝大怒,处死相关将领。
这里其实很搞人心态,因为李亨从开元五年起,多次挂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等职,也是因为从小不受宠,所以就一直被放在边关。
李亨的带兵本事自然是一般,但在外多年也肯定会有一些相处较好的将领。
不说是听到老领导当上太子专门发来祝贺也好,有着曾经上下级的关系存在,人情往来总得存在吧?
但,李隆基不允许太子有党。
天宝四年,董延光诬陷王忠嗣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李林甫知道机会来了。
于是李林甫指使门下党羽魏林跳出来,道:
我曾在朔州任刺史,当时的顶头老板是兼河东节度使的王忠嗣,他多次亲口说:
我早年在禁内生活时,和忠王关系最好,李瑛等人是什么东西?等到皇帝驾崩后,我就率人尊忠王为帝。
李隆基信了,史载“帝大怒”,召王忠嗣紧急入京,当场被羽林卫拿下,打入昭狱,随后三司严刑伺候。
这一场无妄之灾,王忠嗣被打得半死,奄奄一息。
王忠嗣在河陇享有极大声名,在旧部的求情,和接替他的新任节度使哥舒翰以命担保后,王忠嗣才勉强保命,但也因此被疏离了权力重心,被贬到南方当个太守,不久后暴死,年四十五岁。
「为什么我们说安史之乱纯是李隆基自己作死,怨不得旁人呢?」
「且看,张九龄在开元年间,就提醒过李林甫只能做能臣不可做全臣,安禄山必反当诛。
王忠嗣多次上书,言安禄山有反心。
这些都没被李隆基放在心上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