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谁家锅里不冒点烟(2/2)
人们从四面八方不约而至,他们带着食物,带着柴火,带着家里唯一干净的碗。
他们默契地绕开了那片为仪式预留的空地,将冻肉库的灶台围得水泄不通。
没有人提起“示范灶”或者“楷模”的字眼,他们只是七嘴八舌地问着同一句话:
“老吴师傅,今天想吃点什么?”
上午十点整,安宁局的“民生关怀团”准时抵达,却被眼前这幅热火朝天的“百家宴”景象惊得愣在原地。
老吴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缓缓走到那面锦旗前。
他没有去碰那面旗,而是当众撕开了随旗附赠的那个印着“特供”的密封餐包。
里面是独立包装的、精致的压缩饼干和牛肉干。
他看也没看,转身将那一包食物,连同包装一起,扔进了熊熊燃烧的灶膛。
“轰”的一声,塑料包装遇火,腾起一股带着刺鼻气味的黑烟,一如那场无声罢工前,众人心中憋着的那股无名火。
“这布,”老吴指了指那面锦旗,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烫不了手。”
他又指了指灶膛里那股黑烟。
“这饭,也喂不饱人。”
仪式最终没能举行。
那几位干事的脸色从错愕到铁青,最后化为一种被彻底无视的屈辱。
他们在无数双平静的注视下,灰溜溜地收起了摄像机,狼狈撤离。
人群中爆发出压抑许久的、低沉的笑声。
老吴拿起一把剪刀,走到那面被遗弃的锦旗前,“咔嚓咔嚓”几下,将它剪成了几十块大小不一的红布条,分给了在场的孩子们。
“拿去,”他粗糙的手掌抚过一个孩子的头顶,“糊风筝吧。飞得高高的,才看得清,底下到底是谁在生火。”
司空玥站在人群之外,冬日的阳光第一次让她感到了一丝暖意。
她翻开那本《无名灶录》,在崭新的一页上,添上了一笔:
“元年正月初八,授勋未成。非因抗命,实因无人认此命。”
笔落,她忽然感觉衣袖的口袋里,那枚来自朝天铝锅的碎片微微发烫。
她不动声色地探手摸去,冰冷的金属表面,似乎浮现出一行极细、极淡的旧字,一触即逝。
“火种不归王侯。”
当夜,她独自一人,再次攀上了那根废弃的巨大烟囱。
寒风在顶部呼啸,她熟练地找到那个石龛,准备将记录了今日之事的《无名灶录》放回原处。
可当她取出册子时,指尖却触到了一丝异样。
册页之间,夹着一张不属于这里的、被折叠起来的粗糙纸条。
司空玥心头一凛,迅速展开。
纸上只有一行用炭笔写下的、潦草的字迹,像是在极度匆忙中留下:
“他们在查‘吹饭人’。”
吹饭人。
一个她从未听过的词,却在瞬间明白了它的含义。
那是指代那些在深夜里,算着邻里的人头,悄悄为别人多蒸一碗饭、多留一份汤,却从不留名的人。
她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安宁局的耐心之下,是更具毒性的獠牙。
他们放弃了收编“头领”,转而开始追索构成这片烟火气的每一个“无名者”。
司空玥合上册子,目光穿透深夜的薄雾,望向城市深处那些星星点点亮着灯的窗棂。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回答那张纸条,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查不到的。”
风从耳边刮过,仿佛带着遥远的回答。
“因为他们,从不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