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禁睡区 > 第279章 灶灰写的信,没人敢拆

第279章 灶灰写的信,没人敢拆(2/2)

目录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不知何时出现在楼道口,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拦在了枪口前。

她双眼浑浊,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你们烧的是锅,我们烧的是命!我儿子,就是在那年饥荒里,为了偷一口地瓜糊糊被人打死的……现在,他终于能坐下来,吃顿饱饭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楼道里所有悬浮的蓝色火焰,竟像是听懂了她的话,同时朝着她的方向微微低伏,如千万子孙,在行无声的叩首之礼。

远在千里之外的林小树对此一无所知。

他辞别了乡亲,启程返回城市。

途经一座早已废弃的小学时,他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

校门口那个由孩子们用陶土捏成的简陋小锅依然立在那里。

历经风雨,泥胚非但没有毁坏,表面反而生出了一层细密的、如同蛛网般的裂纹,看上去竟像是活物身上蔓延的血管。

鬼使神差地,他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在陶土锅冰凉的表面。

“叩、叩、叩……叩。”

三短一长的敲击震动,清晰地从指尖传来。

但这一次,远不止于此。

就在这熟悉的信号响起的同时,回应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附近民宅的窗台上、街角的石缝里、甚至路边沉重的井盖之下,都传来了同频率的、节律一致的震动回应。

一下,两下,成百上千……整座沉睡的小镇,仿佛变成了一张巨大的共鸣之鼓。

林小树猛然醒悟。

系统从未消失。

它早已脱离了陈三皮那个独立的载体,化作了一张由千万次“留一口”的善意与执念织成的、覆盖整个现实世界的共鸣之网。

只要这人间还有人记得饥饿的滋味,只要还有人愿意分出自己的那一口,它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从灰烬中自己醒来。

深夜,林小树在国道边找了一家简陋的旅馆投宿。

墙壁很薄,隔壁房间传来一阵阵剧烈的、仿佛要把肺都咳出来的咳嗽声,听上去是个年纪很大的独行老汉。

林小树没太在意,奔波了一天,他只想尽快入睡。

然而,“禁睡”的诅咒让他只能睁着眼睛,在黑暗中听着时间流淌。

凌晨两点,隔壁的咳嗽声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阵窸窸窣窣的轻微响动。

林小树皱起眉,悄悄起身,将耳朵贴在冰冷的墙壁上。

他听见老人用沙哑的嗓音低声说着话,像是在对谁倾诉。

“老伴儿啊,今天路上辛苦,多煮了你那份……你慢点吃,不烫了。”

一阵沉默。

林小树几乎能想象出老人正对着一张空桌,摆放着两双碗筷的场景。

这在新世界里并不少见,是人们对抗孤独与绝望的一种方式。

但下一秒,他听到了不该出现的声音——极轻微的、米粒与液体被搅动的声音。

他心头一跳,悄无声息地走到门边,透过猫眼向外看去。

隔壁的房门虚掩着一条缝,正好能看到房间里的一角。

老人正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一双筷子,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

而在他对面的空座位前,一个由微光构成的、轮廓模糊的稀粥碗正悬浮在半空中。

碗里的米粒清晰可见,一缕缕若有似无的热气袅袅升起。

老人对此浑然不觉,仿佛他的妻子就坐在那里,一口一口吃着他“煮”好的饭。

林小树站在门外,浑身冰凉。

他没有敲门打扰,只是默默地退回房间,拿出自己背包里那份未曾动过的干粮,轻轻地放在了对方的门口。

次日清晨,他开门准备离开时,发现门口的干粮不见了。

而在他的门把手上,挂着一张被反复折叠过的、泛黄的纸条。

纸条上是用圆珠笔写的字,笔迹陌生,却又透着一股深入骨髓的熟悉。

“孩子,火不能断,但别一个人背。”

林小树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笔迹,与他父亲二十年前在工地签到簿上留下的签名,一模一样。

他紧紧攥着纸条,心脏狂跳,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几乎要冲破胸膛。

他正想抬头寻找,口袋里的手机却疯狂震动起来。

是“半碗联盟”群组里一条被连续@了上百次的紧急通报,来自他最信任的几个区域联络人。

消息很短,却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慌。

“紧急警报!所有守温点立刻暂停!立刻!!”

“出事了!情况不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