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苦心孤诣试古方 三叔甘为试药人(1/2)
------
第四十二章苦心孤诣试古方三叔甘为试药人
抱着几大包散发着浓郁草药清香的药材回到家,陈彦立刻成为了全家瞩目的焦点。
“彦儿,你这抱的是啥?”祖母王氏最先围上来,好奇地看着油纸包里的各色药材。
“哥,是糖吗?”已经能跑会跳的妹妹陈秀(张桂娘所出)踮着脚尖,奶声奶气地问。
连襁褓中的小弟陈康(李秀娟所出)都似乎被这奇特的味道吸引,咿咿呀呀地挥着小手。
陈彦将药材小心地放在自己小书房的地上,然后找到了正在院子里抽闷烟、愁眉不展的祖父陈满仓。
“爷爷。”陈彦走上前,小脸上带着认真。
“嗯?彦儿回来了?”陈满仓回过神来,看到孙子,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目光随即落在他身后那堆药材上,疑惑道,“这些是……”
“爷爷,”陈彦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清晰地说道,“昨天听您和爹说了徭役的事,孙儿心里很担心。夏日服徭役,最怕的就是中暑发痧。孙儿在师父家的藏书中,曾偶然看到一个古方,说是能解暑辟秽,预防和治疗暑湿之症。孙儿便想着,试着配一些出来。若是爹、二叔、三叔,或者村里哪位叔伯真要去服役,带上一些,说不定关键时刻能救急。孙儿已经向师父告假两日,专门来做这件事。”
陈满仓听完孙子这一长串条理分明的话,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有惊讶,有欣慰,更有深深的感动。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年仅七岁、本该只知读书玩乐的孙子,竟将大人的忧患放在了心上,并且还想到了如此实际又周全的办法!虽然他对什么“古方”将信将疑,但孙子这份超越年龄的孝心和担当,却让他老怀大慰。
这两年,陈彦的聪慧和主见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全家人。很多时候,家里遇到些难事,陈满仓甚至会下意识地想听听这个孙子的看法。此刻,尽管觉得配药一事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出于对孙子的信任和那份不忍拂逆的慈爱,他并没有反对。
他用力吸了一口旱烟,缓缓吐出烟雾,点了点头:“难为你有这份心了……既然是你师父书里看的方子,想必有些道理。只是……彦儿,这配药可不是闹着玩的,草根树皮性子不同,胡乱吃要出事的,你可有把握?”
“爷爷放心,”陈彦郑重保证,“孙儿会严格按照古方记载的份量和制法来,绝不会胡乱配制。先做出少许,孙儿会……会先找人试试效果,确认无事无害,才会考虑给爹和叔伯们用。”
见孙子考虑得如此周到,陈满仓最后一点疑虑也打消了,挥挥手道:“好,好,你既有成算,便去做吧。需要什么帮手,或是要烧火熬药,就跟你奶奶、你娘说,让她们帮你。”
得到了祖父的首肯,陈彦心中大定。
接下来的两天,陈家小院靠近陈彦书房的那一角,便时常飘起一股独特的、混合着多种草药气息的味道。
配制“藿香正气散”并非易事。虽然记得主要成分,但具体的剂量配比、药材的炮制处理(如哪些需研磨,哪些需煎煮提取)、以及最终是做成散剂还是汤剂(水剂难度更大,不易保存,陈彦最终决定先做散剂),都需要反复试验。
第一步是药材的初步处理。陈彦指挥着来帮忙的祖母和母亲,将买来的药材仔细筛选,去除杂质。然后,需要研磨成粉的,如白芷、甘草、陈皮等,便由力气最大的三叔陈延岳出马,用小石臼一点点捣碎、研磨成细粉。这个过程枯燥且费力,陈延岳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抱怨连连,但每次看到大侄子那认真专注的小眼神,又只好认命地继续干活。
“大侄子,三叔这膀子都快不是自己的了……你这方子到底靠不靠谱啊?”
“三叔,辛苦你了,快了快了,等配好了第一个给你试用!”
需要煎煮提取的,如藿香、紫苏等具挥发性的药材,则在陈彦的指导下,由祖母王氏掌控火候,用小陶罐小心地煎煮、浓缩取汁。
整个过程中,陈彦如同一个小小总指挥,时而查看药材研磨的细度,时而品尝一下药汁的浓度(极其小心地舔一点),时而在纸上写写画画,计算着各种药材粉末和药汁的混合比例。他那副严肃认真的小模样,让家里的大人们既觉得新奇有趣,又不由得生出几分信服。
然而,最大的难题在于药效的验证。方子理论上可行,但具体到实际效果和安全性,必须有人试药。这个“重任”,毫无疑问地落在了最年轻力壮、且对陈彦几乎言听计从的三叔陈延岳身上。
于是,接下来的场景便时常在院里上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