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 > 第259章 大哥,锅里还滚着汤呢

第259章 大哥,锅里还滚着汤呢(1/2)

目录

祭坛上的余温,像一床看不见的绒毯,覆盖着每一个不愿离去的身影。

空气中弥漫着木炭和奇异香料的混合气息,悲伤退潮,一种更加坚韧、更加明亮的情绪正在人群中悄然滋生。

小鼎就蹲在祭坛的一角,小小的身子缩成一团,双手紧紧捂着胸口。

那里藏着一片他偷偷捡起的、尚有余温的鼎屑,像揣着一颗滚烫的心。

他周围,围拢了几个年岁相仿的孩童,他们瞪着好奇又迷茫的眼睛,看着那片已经冷却的祭坛中心。

“王真的走了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抽噎着问。

小鼎把胸口捂得更紧了,那片温热透过粗布衣衫,让他觉得无比安心。

他抬起头,黑亮的眼睛里映着残存的火光,用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笃定语气说:“王没走,他变成火了。”

话音刚落,一阵夜风忽然卷过广场,将祭坛上最后一点灰烬吹得簌簌作响,眼看就要被卷走。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就在那残灰即将离地飞散的瞬间,一个身影猛地扑了上去。

是老钟。

他张开自己那件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旧衣襟,像护住自家孩子一样,将那最后一点带着火星的灰烬兜在怀里。

烟灰烫得他龇牙咧嘴,但他双臂收得死死的,嘶哑的喉咙里挤出破碎的字句:“这火……不能灭!这火……不能灭!”

他的声音像一记重锤,砸醒了沉浸在茫然中的人们。

几个刚才还在人群中默默流泪的百工匠人闻声而动,几乎是同时冲了过来。

“老钟说得对!不能灭!”一个铁匠高喊,他转身就跑,片刻后扛来一口废弃的旧铁锅。

另一个木匠则迅速拆下旁边临时看台的几根木梁。

更多的工匠围拢上来,你递来一块残犁的铁片,我找来几块垫脚的砖石。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脆。

他们用最朴素的材料,凭借最精湛的手艺,在祭坛旁迅速搭起了一座粗犷而稳固的台子。

旧锅为炉,残犁为架,砖石为基。

当老钟小心翼翼地将衣襟里那捧火星连同灰烬一同倾倒入锅底时,一簇微弱的火苗“腾”地一下重新燃起。

这座简陋的台子,被人们称作“民火台”。

南城门楼上,诸葛亮凭栏而立,身旁的观星仪早已停止了转动。

这台曾用以窥探天命轨迹的精密仪器,此刻的铜盘上没有星图,取而代之的,是一根随着城中万家灯火与人声鼎沸而微微颤动的指针。

它不再测算天命,而在记录一种全新的力量——“民声波动”。

伏德与阿言静立其后。

风吹动着诸葛亮的鹤氅,他目光深远,仿佛能穿透夜色,看见那座刚刚燃起的民火台。

“主公不在形,却在声。”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意,从今往后,此城,乃至天下,不设帝宫,不立龙椅。”

伏德心头一震,却并未太过惊奇,抚着长须沉吟道:“丞相的意思是……”

“唯设‘民声廊’于三十六城。”诸葛亮指向城中那片星星点点的火光,“每城立火台一座,引今日鼎火为种,传之不息。凡有心愿、有不平、有建言者,皆可书于木牌,悬于廊下。民声所向,即为政之所往。”

伏德眼中精光一闪,躬身道:“礼不在庙堂之高,而在街头巷尾之实。丞相此举,乃是将主公化为万家灯火,与民同在,高明!”

一直沉默的阿言走上前,对着月光,伸出双手。

她的手语轻柔而坚定:“聋哑之人,亦可为王守火。”

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看着阿言,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曾经无法发声、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身影。

是啊,主公燃尽自己,所求的不就是这样一个连聋哑人都能找到自己位置、都能“说话”的世界吗?

火光从城中映来,将他们每个人的脸庞都照得透亮。

夜更深了,人群渐渐散去,但民火台旁始终有人。

阿言独自坐在台边,借着温暖的火光,用手语向火焰无声地“诉说”。

她诉说着白天听到的百姓心愿:张屠户希望明年的肉价能稳一些,李大娘盼着她参军的儿子能早日归来,学堂里的孩子们渴望能有更多读不完的书……

忽然,火苗轻轻一跳,仿佛一个专注的听者在点头。

阿言心中一动,试探着加快了手势。

那火苗竟也随之起伏,时而窜高,时而低伏,像是在与她的指尖共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