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 > 第259章 大哥,锅里还滚着汤呢

第259章 大哥,锅里还滚着汤呢(2/2)

目录

她猛地停住,心跳如鼓——这不是幻觉!

“火……在听。”一个沙哑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是老钟,他不知何时也来到了这里,眼中满是震撼与激动。

他蹒跚着走到火台前,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那团有生命般的火焰。

他颤抖着,从怀里摸出一个用布包了好几层的小包。

打开来,里面是一片早已干枯发黑的……舌尖残片。

那是他被割下舌头后,拼死藏下的唯一证明。

他看着火焰,像是看着一位可以倾诉一切的君王。

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唯有两行老泪滚滚而下。

最终,他下定决心,将那片承载了他半生屈辱与痛苦的残片,投入了火中。

火焰骤然“轰”的一声腾起半人多高,光芒四射!

在那片炽热的光影核心,隐约浮现出一道模糊的人影轮廓,看不清面容,却能感受到一种温和的、仿佛在微笑的姿态。

那轮廓只出现了一瞬,便又散回跳动的火焰之中。

阿言和老钟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瞳孔里看到了同样的答案:主公未曾离去,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世间,倾听着每一个卑微者的心声。

从那天起,小鼎成了民火台的第一位“守火人”。

他每日清晨第一个到来,用捡来的干柴为火台添续。

他不懂什么家国大义,也不明白丞相的宏图伟略。

他只记得,在那一夜,光鼎升起之时,他感觉自己的胸口滚烫,仿佛有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别怕”。

守护这团火,就是守护那份温暖。

一个严冬的清晨,大雪下了一夜,火台的火焰被风雪压得只剩下一小撮微弱的余烬,眼看就要熄灭。

小鼎急得满头大汗,他用身体挡住寒风,可无济于事。

情急之下,他咬了咬牙,脱下身上那件唯一的、也是母亲刚给他缝补好的旧棉袄,小心翼翼地,将那捧带着余烬的锅底整个包裹起来。

刺骨的寒风瞬间穿透他单薄的里衣,他冻得浑身发抖,嘴唇发紫,却一步也不肯离开,像一尊小小的、执拗的雕像。

老钟赶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

他心疼地一把将小鼎连同他怀里的“火种”一同揽入自己宽厚的怀中,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男孩冰冷的身躯。

他摸着小鼎冻得通红的耳朵,声音前所未有地温柔:“傻小子,你守的不是火,是咱们以后‘话能说出口’的日子。”

诸葛亮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巡视了新建的三十六城民声廊。

每一处的景象都让他动容。

火台旁再也无需专人看管,百姓们自发地排好了班次。

去田里干活的老农,会顺手带上一捆柴,放在台边;晚归的妇人,会把自家灶里最好的炭火分一些给火台;甚至连学堂的孩童,下学后也会结伴来到火台前,大声地诵读他们的心愿,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上一躬。

在一个小城的民声廊下,诸葛亮停下脚步。

他从怀中取出那份主公留下的、用血写成的残卷。

上面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但他依然能清晰地辨认出那句:“我不叫刘备,不称陛下……”

他低声念着,眼中泛起一层水雾:“主公啊,您说您不称王,可天下百姓,人人仍旧在心里喊您一声‘王’。不是因为您曾坐过高位,而是因为……您让他们这些一生卑微的人,也能昂首挺胸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话音刚落,仿佛有所感应,远处那座民火台上的火焰,在并无大风的夜里,猛地向上窜起一丈多高,光芒明亮,如白昼。

又是一个深夜,风吹过长廊,挂在廊下的万千木牌被吹得哗哗作响,像是无数人的低语汇成的交响。

三十六城,所有火台中的火焰,在同一时刻,无风自燃,光芒大盛。

位于都城中心的那座初代民火台,火焰从炉中升腾而起,化作一道难以察觉的微光,如流星般掠过城楼,穿过寂静的街巷,最终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城南一处早已废弃的角落——那里,是当年那个火锅摊的遗址。

微光没入早已冰冷的灶膛之中。

灶底深处,几块被岁月掩埋的残炭,竟微微泛起了一点红光,仿佛尚有不灭的余温。

一道只有那微光才能“看见”的虚幻界面悄然浮现:

““道统共鸣”链接稳定,未曾断绝。宿主意识可借“民愿之极”,于记忆锚点进行短暂显形”。

风中,似乎飘过一声极轻极轻的低语,带着一丝怀念,一丝烟火气。

“……小椒,汤底要再辣点。”

话音散去,灶膛深处那缕微弱的红光,在寒夜的炉膛深处静静地脉动着,仿佛一个未完的约定,又像一句无人听见的叹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