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大哥,我们都在(1/2)
天色未明,王令已如惊雷滚过三十六城。
沉睡的都城被骤然唤醒,无数扇门窗在寂静中洞开,人们带着惊疑与揣测,从各自的屋舍中走出,汇成溪流,涌向那座见证了太多历史的南门广场。
春日的清晨尚带着寒意,但人心中的火焰却已被点燃,有期待,有惶恐,更有深埋于骨血中的一丝麻木。
他们见过太多次盛大的集会,每一次都意味着一场加冕,一次献祭,或是一场通往新苦难的宣告。
当太阳的第一缕光辉越过城墙,为广场镀上金边时,这里已是人山人海,鸦雀无声。
百姓、百官、百工,所有人按照无形的秩序站立,目光齐齐投向广场中央那座新筑的高台。
台上空无一人,唯有一口造型古朴的青铜小钟悬于架上,在晨风中静默。
时辰已到,诸葛亮一袭素袍,缓步登台。
他没有携带任何象征权力的节杖或印信,只是平静地环视下方攒动的人头,那眼神清澈如水,却仿佛能映照出每一张面孔下的灵魂。
人们的呼吸不自觉地放轻了,等待着那位传说中的丞相,宣布新王的诞生,或是新神的降临。
“今日,召集诸位至此,非为登基,非为封神。”诸葛亮的声音透过某种奇特的扩音装置,清晰地传遍广场的每一个角落,直接击碎了所有人的预设。
人群中泛起一阵压抑的骚动,不是为了称帝?
不是为了封神?
那又是为了什么?
“今日,唯开‘四海民声大会’。”诸葛亮一字一顿,掷地有声,“此后,凡我治下之民,无论贵贱,无论男女,若有冤屈,若有祈愿,若有良策,皆可登此台,言于天下。此台,名为‘民声’;此会,将为永例。”
话音落下,广场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人们瞪大了眼睛,仿佛听到了世间最不可思议的言语。
让百姓说话?
让泥腿子登台?
这在他们四百年的记忆里,是从未有过的事。
震惊过后,是更深的疑惑和不信。
就在这片凝固的沉默中,一个瘦弱的身影从人群中挤出,一步步走向高台。
众人看清了,是那个在火锅摊边长大的哑女阿言。
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布衣,神情是超乎年龄的坚毅。
她走得很慢,每一步都像在与某种无形的枷锁抗争。
登上高台,阿言没有看诸葛亮,而是面向万民,深深一躬。
而后,她抬起头,举起双手。
那双手在晨光中,开始了一场无声的诉说。
她的手指时而急促如暴雨,时而舒缓如流云,时而紧握成拳,仿佛攥住了无尽的痛苦。
她没有声音,但广场上的每一个人,都从她那双饱含血泪的眼睛里,看懂了她的故事。
那是一个关于聋哑群体的故事。
十年间,他们因不能言语,被诬为窃贼,家产被夺;因听不见警示,在洪水中丧生;他们的孩子被拐卖,却连一声呼救都喊不出来。
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冤屈如深埋地下的哑泉,无处喷涌。
阿言的手语如泣如诉,她的眼泪悄然滑落,滴在冰冷的台面上。
当最后一个手势落下,她再次深深鞠躬,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
广场上,无数人已是泪流满面。
那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无数被遗忘者的缩影。
就在此刻,异变陡生。
高台之上,那口始终静默的青铜小钟,在没有任何外力敲击的情况下,发出了第一声鸣响。
“嗡——”
声音不大,却悠远绵长,仿佛不是从钟口发出,而是从每个人的心底响起。
紧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
三声钟鸣,如长叹,如悲悯,如天地间第一声为沉默者发出的共鸣。
众人惊骇莫名,以为是天降神迹。
唯有太常卿伏德,这位掌管礼乐的老臣,在短暂的震惊后,猛然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地高呼:“丞相!此声非天授神谕,是……是民心自响啊!”
他的声音点醒了众人。
这不是神迹,这是人心。
是阿言那十年血泪的诉说,是万千百姓感同身受的悲愤,共同敲响了这口无舌之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