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废柴才女靠种田香飘整个后宫 > 第141章 香不留灰

第141章 香不留灰(1/2)

目录

东陵地宫的血腥与尘埃,仿佛还沾在衣角,却已在三日后的第一缕晨光中,被一道石破天惊的圣旨彻底涤荡。

内侍监首领太监尖细的嗓音,第一次带着一丝显而易见的敬畏,在百草苑门前宣读那份足以载入大晏史册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前掌香太监孙福安,勾结党羽,以‘香师’之名行操控君心、构陷忠良之实,罪不容恕,其党羽着大理寺严查,一体清算。‘香师’体系,祸乱宫闱三十载,即刻废除!另,为正香道,明香理,特设‘香政司直隶院’,统管天下香料种植、调配、检验及宫廷用香监察之权。宫女沈流苏,出身调香世家,心有丘壑,技艺通玄,于危难之际揭露惊天大案,有功于社稷。朕心甚慰,特擢升为香政司首使,掌直隶院事,职权直达天听。凡涉香毒、迷心、篡记之案,皆由香政司独立侦办,六部不得干预,钦此!”

“香政司首使”,一个大晏王朝从未有过的官职,一个品阶未定却权力滔天的名号。

诏书一出,朝野震动!

昔日那些眼高于顶,手握一缕香烟便能决定妃嫔荣辱的熏殿监、掌香使们,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尘埃,沦为整个皇城最大的笑柄。

而那个被所有人视作废柴,扔在冷宫种草的宫女,却一步登天,成了他们必须仰望的存在。

整个后宫都失语了。

那些曾经嘲讽过、欺辱过沈流苏的宫人,此刻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天灵盖。

她们终于明白,沈流苏种的哪里是花草,分明是足以将她们连根拔起的利刃与绞索。

然而,新任的香政首使沈流苏,却并未如众人预料那般,立刻开始清算旧账,享受胜利的果实。

诏书颁下的第二日,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在百草苑那扇饱经风霜的木门旁,亲手立起了一块半人高的青石碑。

碑上没有歌功颂德的华丽辞藻,只用最锋利的刀法,刻着十个血淋淋的大字:

沈家蒙冤十载,今以香还清白。

字迹瘦硬,铁画银钩,一笔一划都透着从地狱爬回人间的隐忍与决绝。

所有路过此地的宫人,看到这块碑,无不低头疾走,不敢多看一眼。

这十个字,是宣告,是祭奠,更是对所有曾参与那场冤案之人的无声警告。

做完这一切,她召集了那七名在孙福安倒台后,第一时间前来投案自首的太医。

他们曾是帮凶,在孙福安的威逼利诱下,用错误的脉案掩盖了香毒的真相。

七名太医跪在百草苑的药田前,面如死灰,等待着沈流苏的发落。

沈流苏没有看他们,只是俯身,细心地为一株刚吐蕊的“还神草”除去杂草。

她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你们的手,既能开出毒方,也能写下救人的良药。罪,是要赎的,但不是用你们的命来赎。”

她站起身,将七份早已写好的香方递给他们。

“这是‘清脑香’的方子,能解世间多数迷心之毒,安抚受惊之魂。”她眸光清冷,扫过每一个人的脸,“你们曾助纣为虐,以医术害人;从今往后,便以香疗病,以行赎罪。每人领方,巡诊三州,何时以这香方救满千人,何时方可回京。”

此令一出,七名太医先是错愕,随即爆发出劫后余生的狂喜与无尽的感激。

他们磕头如捣蒜,声音哽咽:“谢首使大人不杀之恩!我等定当竭尽所能,为过往罪孽赎罪!”

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这一手,比单纯的杀戮更具力量。

消息传出宫外,百姓无不称颂沈流苏心怀仁德,昔日沈家的仁义之名,竟以这种方式,重新在民间流传开来。

权柄在手,沈流苏开始以一种惊人的效率,重建整个大晏的香政体系。

她将那张从孙福安处缴获的“九宫熏阵图”彻底解构,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制定出一部崭新的《香律二十四条》。

律法第一条便明令:凡研制、使用一切具有致幻、控神、伤胎、损寿之功效的禁香者,无论身份高低,一经查实,立斩不赦。

为了让律法落到实处,她在京城各处交通要道、宫门内外,设立了九座高高的“醒鼻塔”。

塔中每日十二个时辰,轮流焚烧她特制的“断梦露”。

这种香气清冽如雪山之巅的冷风,能净化空气中残留的杂乱香气,更能让任何企图以香气影响他人心智的图谋,无所遁形。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她创立的“香纹码”制度。

从今往后,所有供入宫中的御香,在出炉冷却时,都必须用特制的模具压上一串独一无二的编码。

这编码记录了香料的配方、产地、制作匠人与日期。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燃用此香,都必须在配套的“燃香录”上签名烙印。

一香一码,一录一人,全程溯源,无可抵赖。

“谁点香,谁偿命”,在沈流苏的治下,这不再是一句空洞的警告,而是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夜深人静,百草苑内灯火通明。

沈流苏正俯身在长案前,小心翼翼地整理着父亲沈修远遗留下来的调香手札。

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满是父亲熟悉的笔迹,记录着他对每一种香料的感悟与痴爱。

一阵极轻的脚步声自身后传来,她没有回头,也知道来人是谁。

萧玦换下了一身龙袍,只着一袭玄色便服,静静地站在她身后,看着她专注的侧脸。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