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卷末余殃(2/2)
景琰坐镇宫中,不断接收着来自各方的汇报。他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处理政务,批阅与战事相关的奏章,但思绪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飘远。他想起昨夜林夙那冰凉的腕骨和苍白的脸,想起他强撑病体分析局势的模样,心中一阵烦闷。
“德顺。”
“奴才在。”
“去……问问程太医,林夙近日病情如何,用了药没有。”景琰最终还是没能忍住,低声吩咐道。
德顺领命而去,不久后回来禀报:“回陛下,程太医说,林公公近日操劳,旧疾确有反复之象,咳血未止。太医开了方子,但林公公……似乎用药并不及时,常因公务耽搁。”
景琰的心沉了下去。他了解林夙,那人一旦投入某事,便会不顾一切,自己的身体从来都是放在最后一位。尤其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他更会强撑。
与此同时,林夙在值房内,正对着一份刚送来的密报凝神思索。密报显示,追查那批“中原制式”箭簇的线索,指向了北地一个早已被查封的、原属于三皇子母族张氏的私人矿场和铁匠铺。但查封记录显示,当时并未搜出大量成品军械。那么,这批装备是从何而来?是查封前的转移,还是查封后仍有余党在暗中运作?
他揉了揉刺痛的太阳穴,压下喉间的腥甜感。事情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残余势力勾结外敌,其背后可能牵扯到更深的利益网络,甚至可能还有朝中位高权重者在暗中提供庇护,否则难以解释这些军械如何能顺利流出并送到狄戎手中。
必须尽快查清,否则即便秦岳在前线获胜,后方的隐患不除,终究是心腹大患。他提笔,准备写下新的调查指令。
就在这时,一阵剧烈的咳嗽毫无预兆地袭来,他猛地俯下身,用帕子死死捂住嘴。待咳嗽稍平,他摊开帕子,那上面刺目的鲜红让他眼神一黯。他默默将帕子收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伏案书写。
三日后,京郊校场,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五万征北大军阵列整齐,肃杀之气直冲云霄。秦岳顶盔掼甲,立于点将台上,威风凛凛。
萧景琰亲临校场,为大军送行。他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台下这些即将为国征战的儿郎,心中豪情与忧虑交织。他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讲话,勉励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朕,在此等候大将军凯旋!”景琰举起酒杯,与秦岳对饮。
“陛下放心!末将定荡平狄戎,扬我国威!”秦岳将酒一饮而尽,掷杯于地,转身下令:“出发!”
号角长鸣,战鼓擂动,大军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缓缓开拔,向着北方边境迤逦而去。
景琰目送着大军远去,直到队伍的末尾消失在视线中,才缓缓收回目光。他转身,看向一直默默站在他侧后方的林夙。
林夙今日穿着正式的宦官礼服,更显得身形单薄,脸色在阳光下几乎透明。但他站得笔直,目光追随着远去的军队,眼神专注而沉静。
“回去吧。”景琰低声说了一句,率先走向御辇。
林夙默默跟上。
回到宫中,景琰立刻召见了户部尚书钱有道,再次确认了前线粮草供应的安排。钱有道拍着胸脯保证绝无问题。
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进行。秦岳能力出众,军队精锐,粮草充足,似乎胜利指日可待。
然而,当夜幕降临,景琰独自批阅着各地送来的普通政务奏章时,一种莫名的不安感却悄然萦绕在心头。
林夙的调查是否顺利?朝中是否真的还隐藏着更深的内奸?秦岳此行,是否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还有……林夙的身体,究竟还能支撑多久?
他放下朱笔,走到窗边,望向北方漆黑的夜空。那里,是他派出的军队,是他寄托了希望与担忧的方向。
“陛下,”德顺轻声进来禀报,“林公公求见。”
景琰收回目光:“宣。”
林夙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份新的密报,他的脸色在宫灯下显得更加难看,但眼神却异常锐利。
“陛下,东厂在北地查到新的线索。”林夙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那批军械的流向,可能……牵扯到一位我们之前未曾重点关注过的人。”
“谁?”景琰的心提了起来。
林夙抬起眼,一字一顿地道:“是……已致仕荣休的前司礼监掌印,高公公的一位远房侄孙,目前正在北地掌管着一处皇庄。而那座出问题的矿场,在查封前,曾与这处皇庄有过数次不明资金往来。”
高公公?那个在夺嫡最后关头,拿出“遗诏”助他登基,然后功成身退的老狐狸?他的侄孙?
景琰的瞳孔骤然收缩。如果线索属实,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皇子余孽的触角,可能比他们想象的伸得更远,甚至可能牵连到宫廷内部最核心的旧势力。高公公的荣休,是真正的急流勇退,还是……以退为进,暗中仍操控着某些力量?
一股寒意顺着景琰的脊背爬升。
他看着林夙,看着他那强撑着病体却依旧闪烁着智慧与决绝光芒的眼睛,突然意识到,眼前的危机,或许不仅仅是边境的战火。一场隐藏在胜利阴影下的、更加错综复杂、更加致命的暗战,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