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镇乾坤!现代兵王携九凤杀疯了! > 第76章 府试龙门笔墨争,经义策论惊四座

第76章 府试龙门笔墨争,经义策论惊四座(2/2)

目录

唯有笔下流淌的文字,承载着他融合古今的智慧锋芒!

两个时辰的经义考试在高度专注中悄然流逝。

当萧辰将最后一字工整誊抄在正式考卷上,放下笔时,竟有种虚脱般的畅快。

然而,考验远未结束!

“收卷——!发放策论题——!”

新的卷纸再次分发下来。

萧辰展开,目光一凝:

“论边镇粮饷转运之弊及改良策。”

边镇粮饷?

又是实务难题!

且直指大夏朝当前最头痛的北境边防后勤问题!

这道题,不仅考经义,更考实务眼光、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绝大多数困守书斋、从未接触过军国大事的学子而言,这无疑是道送命题!

果然,号舍间再次响起一片压抑的哀叹和绝望的抓挠声。

陈文彦看着题目,眼前一黑,差点晕厥过去!

边镇?粮饷?转运?

这些词他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却让他大脑一片空白!

他能想到的,无非是些“加强监管”、“严惩贪墨”之类的陈词滥调!

而萧辰,嘴角却勾起了一丝冰冷的弧度!

这道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

帝经瞬间将柳老传授的《管子》精髓、他恶补的《商君书》耕战思想、以及…他亲身参与、亲手推动的清源县粮价风波和“萧记”物流、金家粮行的运作经验,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

边镇粮饷转运之弊?

帝经瞬间罗列:路途遥远,损耗巨大(霉变、虫蛀、鼠耗);层层盘剥,十不存五;信息不通,调度混乱;依赖民夫,效率低下,易误战机;风险集中,一遇劫掠或天灾,全军断粮!

改良策?

萧辰胸中早有丘壑!

他提笔蘸墨,笔锋如刀,在草稿纸上划下铿锵有力的标题:

“破转运沉疴,奠强兵根基——论粮饷转运三策”

正文如滔滔江河,奔涌而出:

“其一,革弊之基,在于‘建仓’!

摒弃千里迢迢、损耗巨大的全程转运旧法!当于边镇要冲、后方枢纽,择地建立军地联合后勤仓!

由朝廷主导,地方协办(引《管子·国蓄》‘积于不涸之仓’为据)。

军粮于产地就近入仓存储,战时由边军就近支取,缩短补给线,减少损耗,提升效率!

此乃‘缩短供应链’之要义!”

“其二,转运之要,在于‘通’与‘保’!

疏通漕运河道,确保命脉畅通(引《禹贡》九州水道图志为据)。

更关键者,引入**民间资本与力量!

效仿清源‘萧记运输’模式,鼓励信誉商行(如平阳金氏)组建专业运输队,承包非核心路线粮饷转运。

同时,仿照前朝‘盐引’之法,试点推行‘漕运保险’!

由朝廷或大商号担保,若粮饷在转运途中因天灾(非人祸)受损,可按契约赔付,分摊风险,提升承运者积极性!

此乃‘风险分散,效率提升’之新途!”

“其三,监管之核,在于‘信’与‘联’!

建立粮饷转运全程信息共享网络(驿站、军塘、商号情报结合),实时掌握粮船位置、仓廪存粮。严惩贪墨,自不待言(引《韩非子·定法》)。

更要设立独立于地方与边军的转运使司,专责协调、监管、审计!

确保每一粒军粮,皆能及时、足额送达边关将士之手!

此乃‘信息透明,权责专一’之保障!”

萧辰的论述,既有深厚的经义根基(引《管子》、《禹贡》、《韩非子》),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实务创见(军地联合仓、引入民间运输、漕运保险、信息网络),更以清源县“萧记”物流和金家粮行的成功案例作为实证支撑!

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又有切实可行的落地细节!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经世致用的磅礴气魄!

当最后一个饱含力量的句点落下,收卷的云板声也恰好敲响。

“时辰到——!搁笔——!收卷——!”

萧辰缓缓放下笔,长长地吁出一口浊气。

精神的高度集中与帝经的持续运转带来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上,但他眼中却闪烁着一种近乎燃烧的光芒。

他知道,他倾尽全力,将柳老的锤炼、帝经的底蕴与自己来自异世的智慧,尽数融入了这方寸考卷之中!

考卷被面无表情的衙役收走。

学子们如同虚脱般涌出号舍,有人面色惨白如纸,有人捶胸顿足,有人茫然若失。

陈文彦脚步虚浮地走出来,脸色灰败,眼神空洞,当他看到萧辰虽然疲惫却依旧挺拔的身影时,眼中瞬间燃起怨毒与不甘的火焰!

他不信!

他不信这个“商贾之徒”能答出那两道要命的题目!

数日后,江州府贡院深处,灯火通明。

几位身着绯袍、气度威严的阅卷学官正围坐一堂,批阅着堆积如山的考卷。

气氛肃穆而凝重。

“唉,这‘泉府’一题,答得好的凤毛麟角啊。

多是些陈词滥调,连基本职能都说不清。”

“是啊,‘边镇粮饷’更是惨不忍睹!

空谈忠义,毫无实策!

若按这些书生之见去运粮,前线将士怕是要饿着肚子打仗了!”

几位学官摇头叹息,面露失望。

这时,一位面容清癯、目光锐利的老学官(府学教授,主考官之一)拿起一份考卷,初时只是随意浏览,但很快,他的目光就被牢牢吸住!

捏着胡须的手指停在了半空,眼中先是疑惑,随即转为惊讶,最后化为难以抑制的震撼!

“诸…诸位!快来看此卷!”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几位学官好奇地围拢过来。

目光落在那份考卷上。

经义题部分,关于“泉府”的论述,引经据典,精辟入里,竟将这本冷僻的机构职能,类比为“平准万物、通融有无之枢机”,见解之深刻透彻,远超同侪!

而当他们的目光移到策论部分——“论边镇粮饷转运之弊及改良策”时,整个阅卷房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军地联合后勤仓?缩短补给线?”

“引入民间专业运输?漕运保险?”

“建立信息共享网络?独立转运使司?”

“…以清源萧记物流、金家粮行为例?”

一个个前所未闻、却又直指要害、逻辑自洽、极具操作性的新颖观点,如同惊雷般在他们脑海中炸响!

这哪里是书生的空谈?

这分明是老于实务、胸有丘壑的能吏方略!

其眼界之开阔,思路之缜密,胆魄之雄奇,简直闻所未闻!

“奇才!此乃经世致用之奇才!”

老学官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拍案而起,“此子何人?竟有如此见识!

此等策论,当为魁首之选!”

“清源县…萧辰?”

另一位学官看着卷首的姓名籍贯,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便是那个…被柳鸿儒训斥‘根基不足’的清源小三元案首?”

阅卷房内,几位位高权重的学官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撼与不可思议!

那份墨迹未干的考卷,此刻在他们手中,仿佛重若千钧,散发着灼人的光芒!

经义策论,惊四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