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24章 雷霆之后

第24章 雷霆之后(2/2)

目录

东大此次行动的突然性、决断性和精准性,完全超出了他们之前的预期和评估。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一场针对此次事件的高层会议在深夜紧急召开。

会议室里灯火通明,与会者们面色凝重,眉头紧锁,讨论声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鹰酱的全球战略机器也因这场突发事件而高速运转起来。情报部门迅速收集信息,分析局势;

军事部门紧急调动兵力,加强戒备;外交部门则与各方展开沟通协调,试图稳定局势。

混乱如瘟疫般蔓延。社会秩序被打乱,人们惊慌失措,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和恐惧的气息。

然而,当东大陆迎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时,这里的氛围却截然不同。

虽然同样紧张,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充满力量感的气息。

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着充分准备。

(导弹发射次日),头版最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措辞铿锵的报道——《我军成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

尤其是当我们将这些关键词与前一天傍晚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时,一切就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了。

可以说,这篇官方报道就像是一把火,点燃了人们心中积蓄已久的干柴。

整个社会在瞬间被点燃,人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这个事件,各种猜测和分析也如潮水般涌现出来。

主流媒体的高强度报道和全社会自发的热烈反响,无形中完成了一次极其成功的“舆论预热”。

官方的报道和评论,始终将此次行动限定在“年度训练计划”“反制他国挑衅”框架内。

这种“收放自如”的姿态,既展现了力量与决心,又传递出稳定可控的信号。

然而,细心的观察者从字里行间和社会整体氛围中,已嗅到更深层次的变化。

一些地方报纸和行业媒体,开始出现更具“准备”色彩的讨论:部分省份的官方媒体悄然增加了关于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教育、拥军优属工作的报道;

经济类报刊则分析如何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增强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这些讨论看似分散,实则悄然汇聚成一个潜在共识:

全社会在“雷霆”行动的震撼与自豪之后,一种更深沉、理性的“居安思危”意识和支持国防建设的氛围,正在舆论场中快速形成并巩固。

阳光普照大地,报纸上的油墨气息尚未散尽,街头巷尾的议论声仍此起彼伏。

两枚“冬风”的轨迹已消散在海天之间,但它们激起的巨浪,正深刻重塑着整个地区的政治格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