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125章 回家

第125章 回家(1/2)

目录

钢铁巨龙般的军列缓缓驶入熟悉的驻地站台,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悠长的嘶鸣,最终归于沉寂。

站台上早已等候多时的留守官兵、机关干部以及部分闻讯赶来的家属,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鲜花、横幅、以及战友们用力拍打在凯旋者肩背上的手掌,交织成一片欢迎英雄归来的海洋。

然而,对于702团这支刚刚经历血火淬炼、带着无上荣光归来的部队而言,真正的“战斗”并未结束,只是转换了战场。

巨大的库房大门洞开,一台台历经戈壁风沙与战火洗礼的钢铁巨兽——96式坦克,86式步战车,牵引火炮——在牵引车的拖拽或自身轰鸣下,缓缓驶入保养工位。

刺鼻的柴油味、机油味、金属除锈剂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穿着油腻工作服的修理连官兵如同最精密的钟表匠,钻入车底,攀上炮塔,仔细检查着每一寸履带、每一个负重轮、每一根液压管路。

高压水枪冲刷着车体上干涸的泥浆和硝烟痕迹,露出原本的军绿色涂装。

那些在边境冲突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数据链终端、车载通信设备、定位模块,更是被小心翼翼地拆卸下来,由专门的技术小组进行深度清洁、检测和性能评估,它们被视为比火炮更珍贵的“软实力”。

作训科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文件翻动声不绝于耳。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滚动着各类数据。参谋们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表格和报告:

精确到每一发炮弹的型号、每一升柴油的标号、每一份野战口粮的批次。

后勤科的军官们拿着计算器,眉头紧锁,反复核对,试图从庞大的消耗数据中,提炼出未来远程机动和持续作战的精确保障模型。

从开拔前的紧急集合时间,到长途摩托化机动的耐力表现,再到边境战斗中的具体岗位表现、心理承受能力、负伤情况…

一份份详细的个人和单位评估报告正在生成。干部科和军务科依据这些报告,开始筹划功勋评定、人员补充、以及针对暴露问题的强化训练方案。

各营、连的战斗报告如同雪片般汇集到作训科。

参谋们需要将这些零散的、有时甚至是口语化的战场回忆,梳理成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刻的正式作战详报。

这份报告,将承载着702团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直送首都,影响深远。

在这片繁忙之中,团作训科叶修,却将自己关在了一间相对安静的小会议室里。

窗外是装备场传来的隐约轰鸣和官兵们的号子声,而他面前摊开的,并非格式化的统计表格,而是一份他主动请缨、正在精心撰写的专项报告——

《关于边境冲突中战场信息节点及空中侦察装备效能分析与改进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