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125章 回家

第125章 回家(2/2)

目录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报告扉页,脑海中却清晰地回放着边境那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尤其是“鹰眼”歼八R侦察机在战场上空划过的轨迹。

那架飞机带来的信息优势是颠覆性的,但也暴露了致命的短板。

叶修深吸一口气,提笔在报告的开篇,用严谨而凝练的语言概述了战场信息节点(数据链系统)在此次冲突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从“鹰眼”情报的秒级回传,到营指决策效率的飞跃,再到各作战单元协同打击的精准高效。

他列举了精确的时间节点对比(与传统指挥模式的巨大差距),强调了“南斗”卫星系统在定位、导航、授时(pNt)以及关键数据中继方面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戈壁荒漠这种地面通信节点易受攻击和干扰的环境下。

“然而,”叶修笔锋一转,进入了报告的核心批判与建议部分。

“本次冲突亦充分暴露出我军在战场信息节点,特别是空中侦察与信息获取环节,存在的显着短板与潜在风险,亟待解决:”

单一侦察节点,滞空时间瓶颈突出,难以满足持续战场监控需求。

叶修详细描述了冲突中几个关键场景:

“鹰眼”歼八R凭借其高空高速优势,率先发现敌大规模装甲集群调动迹象,并通过数据链实时传回,为2营预警和布防争取了至关重要的15分钟。

但随后,因油料告警,“鹰眼”被迫返航补充。在其脱离战场到后续接替侦察力量抵达并建立有效监控的约40分钟“真空期”内,敌情变化只能依赖地面观察哨,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全局性大幅下降。

需要长时间、大范围的战场监控。

“鹰眼”虽多次出动,但其单次任务滞空时间(约2.5-3小时)仍显不足。

为保持对敌持续施压和态势感知,不得不采取多批次、短间隔轮换的方式,这不仅极大消耗宝贵的飞行小时和后勤保障资源,且在轮换间隙,仍存在短暂的信息“盲区”。

若敌方利用此间隙发动突袭或进行隐蔽机动,后果不堪设想。

“歼八R作为高空高速战术侦察平台,性能优异,但在中低烈度、长时间对峙或更大战场空间、更高强度冲突中,其固有的滞空时间短、需要频繁轮换的弱点将被急剧放大。

单一的、非持久性空中侦察节点,无法支撑‘全时域、全空域’的战场信息需求,极易被对手捕捉规律并加以利用,形成致命的侦察‘真空期’。”

叶修继续分析:

本次冲突中,“鹰眼”主要依赖雷达和光学\/红外吊舱。对复杂地形(如峡谷、城镇)内隐蔽目标、地下工事、以及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目标探测能力存在局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