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129章 航空工业集团

第129章 航空工业集团(1/2)

目录

1998年仲夏的首都,空气粘稠得如同凝固的胶水。

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局那栋新启用的灰色大楼里,中央空调的冷风也吹不散叶修心头的焦灼。

刚在侦察装备处副处长(技术九级)的位置上熟悉了一周流程,一份标注着“加急”的任务便落在他案头:

空中侦察体系现状与装备技术能力摸底调研

总装电子信息局侦察装备处(牵头),联合总参二部(情报)、空军装备部

新组建的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AVIcI)

结合近期国际军事技术动态(特别是科索沃冲突),评估我军空中侦察体系与主要战略对手(特指鹰酱)代差,提出跨越式发展路径建议。

两周内提交初步报告。

“叶副处,这是硬骨头。”处长将文件递给他时,神情凝重,“AVIcI刚挂牌(1998年6月由原航空工业总公司拆分重组),千头万绪。

但科索沃那边…天上飞的、地上炸的,给我们敲的警钟太响了!上头要最真实的情况,再难听也得报!”

叶修捏紧了文件,边境线上那架“鹰眼”歼八R被迫返航时留下的信息真空期,以及报告里反复强调的“滞空时间瓶颈”,再次刺痛了他的神经。

“明白!我明天就去!”

位于首都北郊的航空工业集团总部大楼,气派恢弘,崭新的“AVIcI”标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处处彰显着航空工业整合资源、蓄势腾飞的雄心。

然而,当叶修带着联合调研组踏入其核心的“航空电子与任务系统研究所”(代号603所)时,扑面而来的却是沉重的现实感。

接待他们的是603所总工程师,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专家,姓陈。

没有过多的寒暄,陈总工直接将他们引至一间保密等级极高的综合演示厅。

巨大的屏幕上,投射出当前我军主力空中侦察平台的图谱:

核心仍是“歼侦-8F\/R(基于歼八II平台)”。

陈总工指着参数:“实用升限米,最大速度2.2,光学\/红外侦察半径150公里,雷达侦察半径(合成孔径模式)80公里…“单次任务滞空时间,极限2.8小时。”这是我们能拿出的最快、最高的‘眼睛’。”

叶修的心沉了一下,这与他在边境的体验完全吻合。

面对广袤的战场和瞬息万变的态势,这点滞空时间杯水车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