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航空工业集团(2/2)
“轰侦-6(基于轰六平台):航程远(6000公里+),载重大,可搭载大型侧视雷达和电子侦察设备。“
但陈总工直言:“平台老旧,突防能力弱,生存力堪忧。主要用于战役后方相对安全区域的广域普查,无法胜任前沿高威胁环境。”速度慢(亚音速)、机动性差、雷达反射面积巨大,在现代防空体系下几乎是活靶子。
“无侦-5(长虹-1)”仿制自苏联拉-17靶机的低速、中低空无人侦察机。
陈总工语气带着无奈:“主要用于炮兵校射和战场局部监视。航程短(约200公里),速度慢(<200公里\/小时),载荷能力极其有限(简易光学相机),抗干扰能力基本为零,极易被击落或干扰失联。是填补空白,但…聊胜于无。”屏幕上播放的试飞画面,其缓慢笨拙的姿态,与叶修报告中构想的“长航时、多功能无人机”相去甚远。
如运-8改装的电子侦察机、海上巡逻机等,数量稀少,且专用性强,难以形成体系化的战场实时感知能力。
陈总工长叹一声:“叶副处,不怕你笑话,这就是我们的主力‘家当’。”
“科索沃那边,北约的U-2S、Rc-135、‘全球鹰’原型机(Rq-4)、‘捕食者’(q-1)在天上织网,E-3、E-8指挥控制,形成‘发现-定位-跟踪-打击-评估’的闭环。我们呢?还在靠飞行员用命去拼那两三个小时的‘窗口期’!差距…是全方位的代差!”
调研深入至具体分系统,问题更加触目惊心:
高分辨率光学镜头、高性能合成孔径雷达(SAR)核心部件(如行波管、高精度稳定平台)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国产器件在分辨率、作用距离、抗干扰能力、小型化方面差距巨大。“我们最好的机载SAR,分辨率勉强到3米,而美军‘长曲棍球’卫星SAR在九十年代初就达到了1米!这怎么比?”一位雷达分系统主任工程师情绪激动。
机载高速、抗干扰、大容量数据链是实时情报回传的生命线。
603所展示的试验型号,理论带宽仅2bps左右,且抗干扰能力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远未达标。
“边境冲突你们用的数据链,是特批的、不计成本堆出来的‘盆景’,无法大规模装备。通用装备的数据链…唉,传几张高清图片都费劲!”陈总工摇头。
长航时无人机所需的高效、可靠、长寿命涡扇\/涡桨发动机是绝对的短板。
现有的涡喷-6(用于歼侦八)油耗高,寿命短;
适用于无人机的先进中小型涡扇发动机,几乎空白。
“没有‘心脏’,再好的无人机设计也是纸上谈兵。”负责动力系统的副总师一脸愁容。
机载实时处理能力弱,多源情报(光学、雷达、电子信号)的自动融合、识别、分发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严重依赖地面站人工判读。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差距,总参二部的情报专家在高度保密的简报室,为调研组播放了经过处理的科索沃冲突影像资料和解密情报分析(部分源自国际公开信息及技术评估)。
屏幕上的画面,让叶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窒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