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空警2000(1/2)
这绝非仅仅是一种新装备的列装,而是彻底改写空中作战规则的“战力倍增器”,是构建现代化战略空军和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的核心节点。
以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载机平台,搭载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空中预警与指挥系统。其技术性能在当时堪称跨越式突破:
与传统预警机机身背部巨大的、需要旋转的“大盘子”(机械扫描雷达天线)不同,空警2000最显着的特征是其固定在机背上的巨大椭圆形雷达罩。
其内,封装的是三块固定不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通过电子扫描方式实现360度全向覆盖。
这不仅消除了机械扫描的盲区,扫描速度和数据更新率也呈指数级提升。
得益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先进体制,空警2000对高空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数百公里,对低空、超低空突防的小型目标也具备出色的发现和跟踪能力。
其多目标处理能力极强,能够同时跟踪、识别上百个空中、地面乃至海上目标,并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保持稳定工作。
它不仅仅是一双“锐利的眼睛”,更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空中指挥大脑”。
机舱内集成了大量的显控台、通信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获取的海量空情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和分发,直接引导和指挥己方战斗机进行拦截、空战,协调地面防空火力,甚至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提供目标指示。
它将指挥控制功能前移至空中,极大地扩展了指挥范围,提升了作战体系的反应速度和抗毁伤能力。
采用伊尔-76作为平台,提供了充足的航程、留空时间和舱内空间,保障了其作为指挥平台的持久性和舒适性。
更重要的是,其核心的雷达系统和任务系统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确保了战略装备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可以说,空警2000的成功,将使我空军首次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与世界顶尖水平比肩的战略预警和空中指挥控制能力,是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的关键支撑。
没有任何犹豫,叶修立即按响了呼叫铃,对闻讯进来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吩咐道:
“立刻与电科十四所、空军装备部以及阎良试飞院协调,以总参信息化局的名义,申请观摩此次空警2000的重要试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