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2/2)
她没提钱的事,但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轻松和喜悦,是瞒不住人的。
另一边的京城。
店铺的粉刷工作已经完成,新做的招牌“木记衣行”也用红布蒙着,只等吉日开张。
货物从广州发来的电报确认已经上路。
万事俱备,只差一名合适的店员。
木齐章用毛笔在一张红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了“招工”二字,并简单说明了要求,贴在了店铺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招工启事贴出的第二天上午,就有好几个人来询问。
小院里临时摆了一张旧桌子和几把凳子,算是面试场地。
木齐章坐在主位,观察着每一个来面试的人。
木建军有些紧张地站在一旁,负责招呼和维持秩序。
第一个来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大婶,一进门就扯着大嗓门说:
“同志,我看你们招人?我能干,我干活利索,家里孩子都大了,不用操心。”
她很热情,但言谈举止略显粗放,而且不识字。
木齐章温和地问了几个问题,便客气地请她回去等消息了。
木建军觉得大婶挺实在,有点可惜,但没敢多嘴。
接着来的是一位看上去很腼腆的年轻姑娘,十八九岁的样子,问一句答一句,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哼,一直低着头搓衣角。
虽然识字,但这样的性格显然不适合需要主动招呼客人的销售工作。
木齐章同样礼貌地结束了面试。
一上午面试了四五个人,都不太理想。
不是性格不合适,就是能力有欠缺。
木建军有些着急,嘀咕着:
“招个人这么难吗?我看刚才那个大婶就挺好,能干活就行呗。”
木齐章摇摇头,语气坚定:
“咱们是卖衣服的,不是搬货的。
店员是店铺的脸面,要能和客人顺畅地沟通,能说清楚衣服的好处,还得有点眼力见儿。光能干粗活不行。”
陈星补充了一句:“心要细,手脚要干净。”
这是基于经验的务实考量。
下午,又来了一位应聘者。
当她走进小院时,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过去。
来人是一位年纪在二十七八岁的女子,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整洁的蓝色旧军便装,梳着两条整齐的麻花辫。
她的脸色有些苍白,带着一种长期缺乏营养的憔悴,但身板挺直,眼神清亮,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身上那种气质,既有一种知识青年的书卷气,又有一种经历过磨砺的沉稳。
“各位同志好,我叫王琴。看到招工启事,来应聘店员。”
她的声音不高,但吐字清晰,落落大方。
木齐章眼睛一亮,伸手示意:
“请坐。”
王琴道谢后坐下,双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姿态不卑不亢。
木齐章开始提问,问题比之前问其他人时更深了一些:
“王琴同志,你以前做过销售吗?”
“没有直接做过销售。”
王琴坦诚地回答,
“但我下乡六年,在公社宣传队待过,经常需要跟老乡们讲解政策,也帮着供销社卖过农具和日用品。
我觉得,跟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真诚和耐心。”
她的回答,既说明了经验不足,又点出了自己的优势。
木齐章点点头,继续问:
“如果我们店里的衣服,客人觉得价格贵,你会怎么解释?”
王琴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说:
“我不会硬说价格便宜。
我会请客人先摸摸料子,看看做工,试试上身效果。
告诉她为什么这件衣服值这个价钱,比如料子更透气耐穿,版型更挺括,穿着更显精神。
如果客人确实觉得预算有限,我也会推荐店里其他价格更实惠的款式。
做生意,讲究的是诚信,是让客人买到满意的东西,不是做一锤子买卖。”
这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完全超出了普通应聘者的水平。
不仅木齐章眼中露出赞赏,连一旁一直沉默的陈星,也微微挑了下眉。
木齐章又问了几个关于遇到挑剔客人如何处理的问题,王琴都回答得滴水不漏,显得很有头脑和分寸感。
面试结束,王琴起身,再次礼貌地道谢,然后离开了小院。
她走路的姿势,依旧挺直,但背影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和倔强。
等她走远,木建军迫不及待地开口:
“这个好,这个王琴看着就靠谱,有文化,又会说话。”
他这次是完全信服了。
木齐章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看向陈星:“你觉得呢?”
陈星沉吟片刻:“眼神正,思路清,是个人才。可以用。”
他的评价一向慎重。
“嗯。”木齐章点点头,她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王琴身上那种经历挫折却不消沉的劲儿,让她看到了某种共鸣。
王琴的年龄和阅历,比小姑娘更稳重,能镇得住场,又比年纪大的更易接受新事物。
“那就定她了?”
木齐章最后确认道。“定!”
木建军抢着说,陈星也点了点头。
就这样,在面试了好几位性格各异的应聘者之后,这位名叫王琴的回乡女知青,以其独特的气质清晰的头脑和得体的谈吐,成功地赢得了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