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自卑与超越》将情节转化为成长动力(1/2)
自卑与超越:把“不够好”的焦虑,活成向上的动力
亲爱的看官们,你们是否与我一样?
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孩呢?
刷朋友圈时,总会刷到有人晒出升职加薪的喜报、说走就走的旅行、家庭和睦的温馨瞬间,指尖划过屏幕的瞬间,心里难免泛起一丝酸楚。
为什么别人的人生总能顺风顺水,而自己却总在原地打转?
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明明已经拼尽全力,却还是换不来一句“你真棒”;
长大后进入职场,开会时脑子里明明有清晰的想法,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怕自己说不好被嘲笑,怕观点不成熟被否定;
就连在亲密关系里,也会忍不住患得患失,觉得自己不够优秀,配不上对方的偏爱。
这种“我不够好”的感觉,像一根细细的刺,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悄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情绪。
但其实,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可怕,它不是你的“缺陷”,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更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底层动力。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给出了最通透的答案:自卑感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它、应对它,才真正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如果处理不当,它会变成“自卑情结”,让你在逃避中自我否定,在攻击中消耗他人;
但如果用对了方式,它就会成为一剂“成长催化剂”,推着你突破舒适区,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准的地图,带着我们看清自卑的本质,教我们把这根扎在心头的“刺”,变成照亮前路的“燃料”。
接下来,我们会从这本智慧书里面一起来拆解三个核心问题:
一、自卑到底从哪里来?
二、它和我们拼命追求的“优越感”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超越自卑的“唯一道路”又是什么?
最后,我们还会把这些理论落地到家庭、工作、爱情等具体场景中,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超越心法”,在日常里一点点摆脱自卑的束缚。
首先:我们来搞清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看清自卑和优越感的真面目。
1.自卑感:生命的发动机,用对了是宝,用错了是坑。
自卑感的种子,其实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埋下了。
婴儿时期的我们,弱小无助,连基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依赖他人,这种“无力感”是人类最初的自卑来源。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走进学校、步入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和身边人比较——比成绩、比外貌、比家境、比工作、比收入。
当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时,心里就会生出“我不如他”的落差感,这就是自卑感的具象化。
但阿德勒告诉我们,自卑感本身并不可耻,甚至是正常且有益的。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自卑感”,这种感觉会让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主动付出努力去弥补差距,就像发动机一样,给你前进的动力;
另一种是“自卑情结”,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无法承受自卑感时,不会想着如何改变,反而会陷入“我就是不行”的自我否定,进而选择逃避现实,或者通过攻击他人来掩盖自己的无力。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两个同样身材瘦弱的孩子,面对“可能被欺负”的处境,一个选择每天早起跑步、学习格斗,用半年时间练出了强健的体魄,不仅不再被欺负,还成了保护同学的小勇士——这就是健康自卑感的驱动;
而另一个孩子,却选择偷偷带刀上学,通过炫耀刀具、霸凌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来彰显“强大”,看似赢得了表面的优越感,实则陷入了自卑情结的陷阱。
职场中也是如此,同样面对“能力不如同事”的差距,有人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技能、请教前辈,一步步提升自己;
而有人却总在背后贬低同事、抢功推过,用这种虚假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最终只会被团队排斥。
2.优越感: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白日梦”
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
这种追求源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渴望——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有能力的,都想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他人的认可。
这种追求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你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你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实现它。
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优越感,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成长,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而虚假的优越感,只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通过逃避问题、伤害他人来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
就像两个在学校的孩子,同样是想获得老师的关注,一个孩子选择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努力完成作业,用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表现赢得老师的认可,这种优越感建立在真实的能力之上,能让他更有动力继续进步;
而另一个孩子却选择上课捣乱、故意违反纪律,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吸引老师的注意,虽然暂时达到了目的,但这种优越感是空洞的,不仅不能让他成长,还会影响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处境。
追求优越感的过程,就像在攀登一座山。
真正的攀登者,会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哪怕速度慢一点,也会坚持向上,最终站在山顶时,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成就感;
而虚假的攀登者,却只想找一个低矮的土坡,站在上面假装自己登上了高峰,这种自欺欺人的优越感,终究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
只有把“让自己变得更好”和“为他人创造价值”结合起来,我们追求的优越感才会有意义,才能真正滋养我们的心灵。
3.超越自卑的唯一道路:要有自己的生活风格、私人剧本和做人套路。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决定命运的其实是“生活风格”——它是我们在四五岁前就形成的一套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内心操作系统”,就像一本写好的私人剧本,我们之后的人生,大多会按照这个剧本去演绎。
这套“剧本”的形成,主要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塑造。
阿德勒总结了三种最容易让孩子“写错剧本”的情况:
第一种是有生理缺陷或长期患病的孩子,他们因为身体上的不足,容易过度关注自身,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从而产生自卑,甚至封闭自己;
第二种是被娇惯溺爱的孩子,父母把所有的爱和资源都倾注在他们身上,让他们形成“世界就该围着我转”的错觉,长大后进入社会,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陷入崩溃,无法接受他人的拒绝和批评;
第三种是被忽视冷落的孩子,他们从小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关爱,很难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合作,长大后容易变得孤僻、敏感,甚至对世界充满敌意。
比如有一个从小患哮喘的孩子,因为经常需要卧床休息,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奔跑玩耍,他的内心充满了自卑,觉得自己是“累赘”。
但如果父母能正确引导,告诉他人人都有自己的短板,鼓励他发展阅读、绘画等适合自己的兴趣,他就会慢慢接受自己的身体状况,用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实现自我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