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自卑与超越》将情节转化为成长动力(2/2)
反之,如果父母总是抱怨他“麻烦”,或者过度保护不让他接触外界,他就会陷入自卑情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不过,童年经历虽然会影响生活风格,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被它永远束缚。
就像一本写好的剧本,我们依然有修改的权利。
只要我们能看清自己的“生活风格”,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就可以通过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生活风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我们一定要悟透“超越”的道:合作与奉献是唯一的解药
1.为什么合作是解药?
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原始社会,我们需要一起狩猎、一起筑巢,才能抵御野兽的攻击、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和同事合作完成工作,和朋友合作互帮互助,和家人合作经营生活。
可以说,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超越自卑的核心路径。
自卑的本质,是“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是对“无法融入集体”的恐惧。
而合作,恰恰能治愈这种恐惧和否定。
当你真诚地关心别人,主动融入集体,和他人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时,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你的一个想法可能会帮助团队解决问题,你的一次付出可能会让他人感受到温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让你从“我不行”的自我怀疑中走出来,建立起坚实的自信。
阿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很多问题儿童、罪犯之所以会陷入困境,本质上都是缺乏合作精神。
他们因为童年的经历,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于是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那些心理健康、生活幸福的人,往往都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
他们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人际关系中互相成就,这种融入集体的归属感,会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能更从容地接纳自己的不足。
就像一个刚入职的新人,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感到自卑,不敢主动发言,害怕做错事。
但如果他能主动向同事请教,积极参与团队项目,在合作中慢慢积累经验、展现自己的优势,就会逐渐建立起自信;
反之,如果他因为自卑而封闭自己,拒绝和他人合作,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孤立,自卑也会越来越严重。
合作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有互相配合、彼此成就,才能实现共同成长,而这种成长,正是超越自卑的关键。
2.你一定要清晰认知到:奉献的意义不是唱高调
提到“奉献”,很多人会觉得是唱高调,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但阿德勒所说的奉献,并不是让我们放弃自己的需求,而是让我们从“小我”的纠结中走出来,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当你为他人付出时,不仅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更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感,是治愈自卑的良药。
我们的自卑,很多时候都源于过度关注自己:“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好?”
“我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焦虑和内耗。
而奉献,能让我们把注意力从“我能得到什么”转移到“我能贡献什么”,当你专注于为他人解决问题、带来快乐时,就会忘记自己的“不够好”,反而能在付出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而且,奉献并不等于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作为员工,认真完成每一份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奉献;
作为朋友,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耐心倾听、伸出援手,是奉献;
作为家人,用心陪伴父母、关爱孩子,为家庭营造温暖的氛围,是奉献;
甚至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路边帮陌生人指个路,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一种奉献。
奉献的核心,不是你做了多大的事,而是你有没有一颗关心他人、愿意付出的心。
当你习惯了用“我能贡献什么”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就会发现,自卑的情绪会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充实感和成就感。
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比任何外在的认可都更能支撑你走过人生的低谷。
3.“社会兴趣”——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
阿德勒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社会兴趣”。
简单来说,就是发自内心地关心同伴,愿意和他人合作,对社会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它不是后天强加给我们的道德要求,而是人类天生具备的潜能,是我们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
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兴趣的人,不会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而是会把自己看作社会的一份子,主动融入集体,关心他人的需求,愿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优秀而感到嫉妒,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陷入自卑,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彼此缺一不可。
“社会兴趣”之所以能衡量心理健康,是因为它能让我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枷锁。
很多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都源于我们过度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忽视了他人和社会的存在。
当你拥有良好的社会兴趣时,会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结合起来,你的努力不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让身边的人更好,让社会更美好。
这种更宏大的目标,会给你带来更强大的动力,也会让你在遇到挫折时更有韧性。
比如一位医生,他的社会兴趣就是救死扶伤,帮助患者摆脱病痛。
当他专注于这个目标时,就不会因为工作的辛苦而抱怨,也不会因为偶尔的失败而自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而一个缺乏社会兴趣的人,可能会把医生这份工作只看作谋生的手段,一旦遇到压力或挫折,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培养社会兴趣,其实就是培养我们与世界连接的能力。
当你愿意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愿意和他人合作共赢时,你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让你变得更自信、更从容,也会让你在超越自卑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