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正面管教》底层逻辑(1/2)
底层逻辑:归属感与价值感(孩子的隐形需求)
1.行为背后的密码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频繁出现不当行为?
为什么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
其实,每个孩子的不当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他们寻求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扭曲表达。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了“四大错误目的理论”,为我们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明确地感受到“我是被爱、被接纳的”。
“我在家庭和集体中是重要的”
“我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通过一些不当行为来试图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四种错误目的分别是:
(1)寻求过度关注:“请看见我”
这类孩子的不当行为,本质上是在说:“请关注我,我需要你的重视。”
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调皮捣蛋、故意惹老师和家长生气等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比如,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会突然大声说话、做鬼脸,或者故意打翻文具,其实并不是他们故意捣乱,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和同学忽略了自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
(2)权力斗争:“我想说了算”
这类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在试图证明自己的自主权,他们想通过反抗来获得“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的感觉。
比如,家长让孩子穿这件衣服,孩子偏要穿那件;
老师让孩子这样做题,孩子偏要那样做;
家长制定的规则,孩子故意违反。
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在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被你控制。”
(3)报复:“我受伤了”
当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受到严重伤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报复他人来寻求心理平衡。
比如,有些孩子因为被老师公开批评、被同学嘲笑,就会故意破坏老师的教具、欺负嘲笑自己的同学;
有些孩子因为觉得家长偏爱兄弟姐妹,就会故意惹兄弟姐妹生气、破坏他们的玩具。
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孩子在说:“我受到了伤害,我也要让你尝尝被伤害的感觉。”
(4)自暴自弃:“我不行”
当孩子长期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并且多次尝试获得关注、争取权力、进行报复都失败后,他们就会陷入自暴自弃的状态。
他们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于是放弃努力,表现为学习成绩差、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主动做出一些自毁行为。
这类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太没用了,我什么都做不好,你们不用管我了。”
理解了这四大错误目的,家长和教师就不会再简单地将孩子的不当行为归因为“调皮”“叛逆”“笨”,而是能透过行为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