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正面管教》底层逻辑(2/2)
2.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化
一旦我们读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就可以从“对抗”转向“合作”,用理解和支持代替批评和惩罚,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有一位小学老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班里有个男孩总是顶撞老师,上课的时候故意违反纪律,老师批评他,他就和老师对着干,甚至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一开始,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太叛逆了,对他采取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措施,但情况越来越糟。
后来,老师学习了《正面管教》的理念,才意识到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老师找了一个单独的机会,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聊天。
一开始,孩子不愿意说话,老师没有强迫他,而是先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知道,你最近在课堂上经常和我对着干,我心里有点难过,也有点困惑,不知道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你不开心了?”
听到老师的话,孩子的态度慢慢软化了,他告诉老师,之前有一次,他因为一道题没做好,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太笨了”,他觉得非常丢脸,也很生气,所以就想通过顶撞老师来报复。
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老师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对不起,那天老师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你,让你丢脸了,这是老师的错。”
然后,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那我们以后在课堂上遇到问题,该怎么做呢?如果你觉得老师的批评让你不舒服,你可以课后告诉我;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不会做,也可以及时向我请教,好吗?”孩子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老师不再随意批评孩子,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耐心,孩子也逐渐改变了顶撞老师的行为,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批评和惩罚。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化。
“矫正错误的3R原则”:修复比完美更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也会犯错,比如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批评过度、误解孩子等。
很多家长和教师犯错后,要么选择逃避,要么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为自己辩解,却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会逃避责任。
而“矫正错误的3R原则”(承认Reize、和好Recile、解决Resolve),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犯错后处理方式。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家长和教师,也适用于孩子,它告诉我们:错误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用来指责和惩罚的理由。
?承认(Reize):首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模糊地说“我错了”。
比如,家长因为孩子吃饭磨蹭而打骂了孩子,事后应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刚才因为你吃饭磨蹭而骂了你、打了你,这是妈妈的错。妈妈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待你,伤害了你的感情。”
?和好(Recile):在承认错误后,要向孩子道歉,寻求孩子的原谅,修复彼此的关系。
比如,家长可以继续向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刚才一定很害怕、很伤心,对不起,妈妈以后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也不这样对你了,你能原谅妈妈吗?”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诚,往往会愿意原谅,亲子关系也能快速修复。
?解决(Resolve):最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以后你吃饭的时候,想怎么做得更快一点呢?是我们提前约定好吃饭时间,还是你自己定一个闹钟?”
让孩子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能找到更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案。
家长主动示范“矫正错误的3R原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孩子会从家长身上学到,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并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面对错误的态度,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更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