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培育深刻的情感联结(1/2)
培育深刻的情感联结
1.回应感受:从“解决问题”到“连接内心”。
在亲子互动中,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过度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感受”。
孩子哭闹、拒绝、调皮捣蛋,我们第一反应是“制止行为”。
呵斥他“不许哭”“别胡闹”“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却很少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内心在感受什么?
菲利帕在书中强调,孩子的行为,本质上是情绪的外在表达。
他们年纪小,还不懂得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通过行为来传递需求。
如果我们只盯着行为本身,用评判和制止来回应,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甚至会损害他的心理健康。
真正健康的亲子联结,始于“看见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产生情绪时,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连接内心”。
接纳并确认他的感受,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被尊重的。
这种“被看见”的体验,是孩子构建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基础。
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小朋友抢走而哭闹,很多父母会说“别哭了,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或者批评孩子“这点小事就哭,真没出息”。
这些回应都没有真正看见孩子的感受。
孩子哭,不是因为玩具本身,而是因为被抢走玩具时的委屈、愤怒和无助。
正确的回应应该是:“妈妈知道你的玩具被抢走了,你很委屈,也很生气,对不对?”
先共情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是合理的、被理解的。
然后再引导他:“我们可以试着和小朋友说,‘这个玩具是我的,我还没玩完,能不能还给我?等我玩完了再给你玩’”。
这样的回应,既让孩子感受到了理解,又教会了他如何正确处理冲突。
菲利帕将父母的这种角色,比喻为孩子情绪的“容器”。
父母要做的,是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帮助他命名和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情绪裹挟,让矛盾升级。
要成为这样的“容器”,我们需要避免三种错误的回应方式:
第一种是“压抑否定”。
比如“别难过了”“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不许哭”。
这种回应方式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合理的、不被接纳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不敢再表达真实的情绪,内心会变得压抑、敏感。
第二种是“反应过度”。
比如孩子因为积木倒了而哭闹,父母比孩子更激动:“哭什么哭!搭不好就别搭了!”
这种回应方式不仅没有接住孩子的情绪,反而放大了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和无助。
第三种是“转移注意力”。
比如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而哭闹,父母说“宝贝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这种回应方式虽然能暂时让孩子停止哭闹,但没有真正回应孩子的恐惧和不安,孩子的情绪问题依然存在,只是被暂时掩盖了。
而“包容引导”的回应方式,应该包含三个步骤: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用语言描述他的感受(“你现在很生气\/难过\/害怕”);
其次,让孩子知道情绪是被允许的(“生气是正常的,妈妈理解你”);
最后,引导孩子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想想,怎么才能让你不那么害怕”)。
比如,孩子晚上不肯睡觉,说“床底下有怪物”,正确的回应不是“别胡说,世界上没有怪物”,而是:“宝贝,你是不是觉得床底下有怪物,所以有点害怕,不敢睡觉?”(接纳感受)
“妈妈小时候也害怕过怪物,所以妈妈完全理解你”(允许情绪)
“我们一起去看看床底下,让怪物知道我们现在要睡觉了,好不好?”(引导解决)。
这样的回应,重点不在于“怪物是否存在”,而在于“陪伴孩子面对恐惧”。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怪物”的事实,而是一个“有人理解我、有人保护我”的安全感。
当他的感受被全然接纳,情绪被“接住”时,他的不安会自然缓解,也会更加信任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
菲利帕强调,“接纳感受”和“设立规则”是可以并行的。
比如,孩子因为想要某个玩具而哭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我们可以先共情他的感受:“妈妈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得不到就很生气,对不对?”
然后再明确规则:“但是躺在地上打滚是不对的,会弄脏衣服,也会影响别人。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们可以好好和妈妈说,或者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或者等你表现好的时候,妈妈作为奖励送给你。”
这样的回应,既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又没有纵容他的错误行为,还教会了他如何正确表达需求。
孩子会明白,情绪是可以自由表达的,但行为必须遵守规则,这正是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和规则意识的关键。
2.健康的争吵:在冲突中寻求理解
提到亲子冲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避免”。
他们认为争吵会伤害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感到不安,所以要么一味妥协,要么强硬压制。
但菲利帕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健康的冲突处理方式。
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没有争吵,而是拥有“健康争吵”的能力,在冲突中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寻求相互理解,最终修复关系。
不健康的争吵,往往带有攻击、指责、否定的意味。
比如父母会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这么让我失望”
“都是因为你,我才这么累”。
这些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攻击、被否定,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要么激烈反驳,要么沉默反抗,矛盾只会越来越深。
而健康的争吵,核心是“表达感受,而非攻击人格”;
目的是“增进理解,而非争输赢”。
菲利帕在书中给出了健康争吵的几个核心原则,无论是亲子之间,还是夫妻之间,都同样适用:
第一,用“我”陈述代替“你”指责。
比如,不说“你总是打断我说话,太没礼貌了”,而说“你打断我说话的时候,我感到很不舒服,因为我还没把话说完”;
不说“你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感受”,而说“当你做出这个决定时,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重视”。
“你”指责会让对方立刻进入防御状态,而“我”陈述则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更容易让对方理解。
第二,聚焦具体问题,不翻旧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