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培育深刻的情感联结(2/2)
不健康的争吵往往会从一个具体问题,蔓延到对孩子人格的否定,甚至翻出很久以前的旧账。
比如,孩子因为贪玩忘记写作业,父母可能会说“你总是这么贪玩,上次也是因为贪玩没写作业,你根本就不爱学习”。
而健康的争吵,只会聚焦在“忘记写作业”这个具体问题上,讨论如何解决,而不是否定孩子的人格。
第三,允许对方表达,不中途打断。
很多父母在争吵时,急于说服孩子,或者急于反驳孩子的观点,常常打断孩子的话。
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从而不愿意再表达真实的想法。
健康的争吵,需要双方都有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即使不认同,也要听完再回应。
第四,明确表达需求,而非发泄情绪。
争吵的目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解决问题。
所以在争吵时,要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不说“你别再烦我了”,而说“我现在需要安静地处理工作,希望你能给我半小时的时间”;
不说“你能不能懂事一点”,而说“我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这样晚上我们才有更多时间一起玩”。
将这些原则应用到亲子沟通中,你会发现,冲突不再是伤害关系的利刃,而是增进理解的桥梁。
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而你希望他先写作业,传统的沟通可能是:“不许看了,赶紧写作业去!”
孩子反驳:“我就想看一会儿!”
你更生气:“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再看我就把电视关了!”
孩子哭闹,矛盾升级。
而健康的争吵方式是:你说“宝贝,我知道你很想看动画片,但是现在已经到了写作业的时间(聚焦具体问题)”。
“如果你现在看动画片,晚上就会没时间写作业,我会感到很焦虑(我陈述)。”
“我希望你能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后,我们可以一起看20分钟动画片(明确需求)。”
孩子可能会说:“可是我现在特别想看,刚看到精彩的地方。”
你耐心倾听,然后回应:“我理解你不想错过精彩内容的心情(共情),那我们能不能商量一下,先写30分钟作业,然后看10分钟动画片,看完再把剩下的作业写完?(寻求解决方案)”
这样的沟通,没有指责,没有压制,而是在表达感受、倾听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也会更愿意配合父母。
菲利帕强调,健康的争吵不仅不会伤害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冲突。
在争吵中,孩子会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如何协商解决问题,这些能力,会让他受益终身。
所以,不必害怕亲子冲突,当冲突发生时,不妨用健康的方式去面对,让冲突成为亲子关系成长的契机。
3.摒弃评判性标签
“你真是个胆小鬼,这点小事都不敢尝试”
“你太懒了,从来都不主动帮忙做家务”
“你就是个调皮蛋,总是惹麻烦”
这些评判性的标签,在亲子沟通中并不少见。
很多父母随口说出的这些话,却不知道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菲利帕在书中明确指出,给孩子贴“好\/坏”标签,是亲子关系中最具破坏性的行为之一。
这些标签会像无形的枷锁,限制孩子的成长,阻碍真实的沟通,甚至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会相信自己就是标签所描述的样子,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比如,经常被贴上“胆小鬼”标签的孩子,会真的认为自己很胆小,从而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挑战自己;
经常被贴上“懒惰”标签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懒,从而不愿意主动付出努力;
经常被贴上“调皮蛋”标签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调皮是被认可的,甚至会故意惹麻烦来印证这个标签。
这些标签之所以具有破坏性,核心原因有三点:
第一,标签否定了孩子的个体性和发展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在不断成长变化。
一次不敢尝试,不代表孩子永远胆小;
一次忘记做家务,不代表孩子永远懒惰。
而标签将孩子的某个行为,上升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否定了孩子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
第二,标签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关闭沟通的大门。
当孩子被贴上负面标签时,他会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他可能会反驳“我才不是胆小鬼”,也可能会沉默不语,但内心已经不愿意再和父母沟通真实的想法。
第三,标签会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评价。
如果父母总是用负面标签评价孩子,孩子会逐渐内化这些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好的人,从而产生自卑、低自尊的心理。
而要摒弃评判性标签,关键是转向“描述性肯定”和“具体反馈”。
菲利帕建议,父母在评价孩子时,要聚焦于孩子的具体行为、努力过程和表现,而不是给孩子贴上笼统的人格标签。
比如,不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而说“你这次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道题,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非常棒”;
不说“你太勇敢了”,而说“你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尝试了滑滑梯,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不说“你很懒”,而说“你今天没有主动做家务,妈妈希望你明天能帮忙擦一下桌子”。
描述性肯定的核心,是“具体、客观、聚焦过程”。
它不评价孩子的人格,而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行为,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认可。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从而继续保持。
同样,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也要给出具体的反馈,而不是贴标签。
比如,孩子打断别人说话,不说“你太没礼貌了”,而说“当别人还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等别人说完再发言,这样是对别人的尊重”;
孩子撒谎,不说“你是个骗子”,而说“你刚才说的不是实话,撒谎会让别人不再信任你,妈妈希望你能告诉我真实的情况”。
具体的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以及应该怎么做,而不是陷入被否定的负面情绪中。
这样的沟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更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
菲利帕强调,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
摒弃评判性标签,用描述性肯定和具体反馈与孩子沟通,不仅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还能让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真实,为深刻的情感联结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