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父母的语言》共情关注(1/2)
第二部分
3t原则入门:共情关注
看见孩子,才能真正沟通,请跟着孩子的节奏走。
“3t原则”:是《父母的语言》提出的核心育儿方法,而“共情关注(tune)”是其中的基础与前提。
它的核心要义是: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回应需求,而非强行将孩子拉入成人的节奏。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常常陷入“自我中心”的误区。
我们会拿着绘本,强迫孩子听我们讲解;
会指着远处的物体,要求孩子跟着我们认识;
会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孩子的玩耍内容。
但这样的交流,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引发孩子的抗拒。
真正的共情关注,是放下成人的预设与期待,耐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当孩子盯着窗外的小鸟发呆时,不要催促他“快过来吃饭”,而是顺着他的目光,轻声说“你在看小鸟呀,它们飞得真高”;
当孩子反复摆弄手中的玩具车时,不要打断他“换个玩具玩”,而是观察他的玩法,说“你在让小车爬坡呢,真厉害”。
共情关注的本质,是“看见”孩子。
看见他的兴趣点,看见他的探索欲,看见他用稚嫩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当父母愿意跟着孩子的节奏走,孩子才会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才会主动打开心扉,与父母进行真正的沟通。
常见误区与正确示范:从“命令”到“跟随”
在践行共情关注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误区。
最常见的就是“命令式关注”,就是通过命令、要求的方式,让孩子关注我们想让他关注的事物。
比如:“宝宝,看妈妈手里的苹果,这是苹果”
“别玩了,听我给你讲故事”。
这种方式看似在教孩子知识,实则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意愿。
孩子的注意力往往不在我们指定的事物上,强行灌输不仅无法达到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对交流产生抵触情绪。
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会变得被动、缺乏主见,甚至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与之相对的,是“共情式关注”。
它要求父母先观察孩子的关注对象,再用温和的语言回应、引导。
比如孩子正在摸床单,父母可以说“你在摸床单呀,这个床单软软的、滑滑的,是不是很舒服”;
孩子正在撕纸巾,父母可以说“你在撕纸巾呢,撕成了一片一片的,像小雪花一样”。
这两种关注方式,带来的效果天差地别。
命令式关注让孩子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共情式关注让孩子成为交流的主导者。
前者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后者培养的是“有想法”的孩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