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 第124章 《父母的语言》共情关注

第124章 《父母的语言》共情关注(2/2)

目录

父母要学会从“命令者”转变为“跟随者”,用共情关注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环境。

儿向语言:“吃饭饭”到底好不好

很多父母会纠结于“儿向语言”的使用,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睡觉觉”这类叠词,到底该不该说。

有人认为,儿向语言过于幼稚,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

也有人认为,儿向语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助于亲子沟通。

《父母的语言》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早期(0-2岁),适当使用儿向语言是有益的。

儿向语言的特点是语速较慢、语调较高、词汇简单、重复率高,这种语言形式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当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吃饭饭”比“我们现在需要进食”更容易被孩子记住;

“喝水水”比“请你喝一杯水”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儿向语言往往伴随着温柔的语气、亲切的表情,能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

但需要注意的是,儿向语言只是过渡性的语言方式。

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2岁以后),父母应该逐渐减少叠词的使用,慢慢过渡到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达。

比如孩子会说“吃饭饭”后,父母可以说“我们一起吃饭吧”;

孩子会说“喝水水”后,父母可以说“宝宝渴了,喝一杯温水吧”。

儿向语言的核心是“贴近孩子”,而不是“迁就孩子”。

它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阻碍孩子语言发展的绊脚石。

只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与尺度,儿向语言就能成为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有效工具。

共情关注如何滋养大脑:安全感是成长的基石

共情关注对孩子大脑的滋养,首先体现在安全感的建立上。

当孩子的兴趣点被父母看见、回应时,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这种情感体验,会让孩子的大脑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从而为高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孩子处于安全感充足的环境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思考、决策、情绪调节等高级功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当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大脑会优先发展负责应激反应的区域,导致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共情关注之所以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是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你的感受很重要,我在乎你”。

当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关注什么、做什么,都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回应,他就会敢于探索、勇于尝试,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胆小退缩。

这种探索精神,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动力。

同时,共情关注还能促进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当父母用语言回应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会逐渐学会识别、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哭闹,父母说“你因为玩具坏了很伤心,对不对”,这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伤心”,并知道这种情绪是被接纳的。

长期下来,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会不断增强,心理也会更加健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