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自驱动型成长》培养内在动机(1/2)
自驱型成长:让孩子主动向前跑的教养真相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这句话简直是当代家庭的真实写照。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和孩子温馨读完绘本,一拿出作业本,瞬间变脸催“快点写”;
周末精心规划了“弯道超车”计划,孩子却在书桌前磨磨蹭蹭,半小时只写了三个字;
你为他报了“含金量超高”的兴趣班,他却在课上走神,回家连基本知识点都记不住。
我们总在焦虑:为什么我们掏心掏肺付出,孩子却偏偏失去了动力?
为什么我们越催,他越慢;
越管,他越叛逆?
其实不是孩子故意和我们作对,而是我们用“爱”的名义,夺走了他成长的主动权。
《自驱型成长》就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无数父母的育儿困局。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儿童精神病学家,更是脑科学领域的权威,他用硬核的科学依据戳破“控制型教养”的误区;
另一位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鲁德,有着四十年临床心理经验,见过太多因缺乏自驱力而迷茫的孩子。
两人联手,用通俗的语言、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动力,从来不是靠催靠管,而是靠内心的“自驱力”。
那种“我想做、我能做”的内在力量。
接下来,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怎么放下焦虑,让孩子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找到问题的根源:
你是不是越用力推,孩子越往后退?
你是不是把“操心”活成了“掌控”?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背后,藏着太多父母的“过度掌控”。
你有没有发现?
孩子刚拿起笔,你就忍不住纠正“握笔姿势不对”;
他刚思考两分钟,你就急着提醒“这道题该用公式”;
他好不容易独立完成作业,你却盯着错题说“这么简单都错,心思没用在学习上,一点不走心”。
我们总把“管得多”等同于“负责任”,把“替他做决定”当成“为他好”。
孩子想先玩十分钟再写作业,你说“不行,必须先完成任务”;
孩子想试试手工兴趣班,你说“没用,不如学奥数加分”;
孩子考试想自己总结错题,你却已经找好名师补课,连笔记都替他整理好了。
可孩子不是我们手里的提线木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
就像你逼着一个喜欢吃面条的人天天吃米饭,哪怕米饭再营养,他也不会觉得香。
我们的过度干预,本质上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怕他输在起跑线,怕他将来过得不好,却忘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冲刺跑,孩子需要自己找到节奏,才能跑得长远。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庭:妈妈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到深夜,错题本整理得比孩子还认真,可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甚至开始厌学;
爸爸给孩子报了五个兴趣班,孩子却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劲,周末一提到上课就哭闹。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爸妈”
“兴趣班是爸妈逼我上的”,自然不会主动付出,反而会用“摆烂”来反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