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自驱动型成长》培养内在动机(2/2)
控制型教养,正在悄悄伤害孩子的大脑。
可能你会说:“我不管他,他就彻底放纵了!”但从科学角度看,过度控制对孩子的伤害,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咱们的大脑里有个“情绪开关”叫杏仁核,负责处理焦虑、恐惧这些负面情绪。
当你频繁指责孩子、严格管控他的一切时,他的大脑会一直处于“应激状态”,杏仁核会变得异常活跃,就像一个总在报警的警报器。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敏感、焦虑,一点小事就容易崩溃。
比如考试前失眠、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遇到难题就想放弃。
而大脑里负责思考、决策的前额皮质,会因为持续的压力无法正常发育。
这部分就像大脑的“总指挥”,管着自控力、判断力和规划能力。
“总指挥”发育不好,孩子自然没心思学习,也不会自主安排时间,只能等着父母催促。
你越催,他越乱;
你越骂,他越怕,陷入恶性循环。
更关键的是,过度压力会让大脑少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
这可是“快乐激素”,也是动力的源泉。
当孩子做一件事得不到快乐和成就感,自然就提不起劲。
比如他好不容易独立解出一道难题,你却没表扬,反而说“这么简单,怎么花了这么久”;
他主动整理了书包,你却没看见,反而指责“铅笔怎么没削好”。
一次次的打击,让孩子的多巴胺越来越少,动力也越来越弱。
这就是为什么被管得越严的孩子,越容易“摆烂”:不是他们不想好,而是大脑在压力下,已经失去了“想变好”的动力。
控制感,才是孩子动力的发动机。
既然控制没用,那什么能让孩子主动向前?
答案很简单:控制感。
控制感就是“这件事我能做主”的感觉。
比如孩子能自己决定先写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能自己选择周末是去打球还是看书,能自己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
这种“我说了算”的感觉,会让他觉得“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从而主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就像咱们大人,自己选的工作再累也愿意扛,自己定的目标再难也会努力;
可如果是别人强迫我们做的事,哪怕很简单,也会百般不情愿。
孩子也是一样,当他觉得“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爸妈”,自然会主动付出。
我认识一个妈妈,以前总逼着孩子学钢琴,孩子每天练琴都像受刑,后来干脆罢工。
后来她放手让孩子自己选,孩子选了看似“没用”的乐高。
没想到,孩子为了拼好复杂的模型,主动查资料、学技巧,甚至自己制定练习计划。
每天放学先写作业,然后练半小时乐高,专注力和耐心比以前强了太多。
更意外的是,孩子在拼乐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了空间思维,数学成绩也悄悄提升了。
控制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就像给花浇水,不是用力灌,而是慢慢浇,让根自己吸收;
养孩子也是一样,不是用力管,而是给足信任,让他自己找到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