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自驱动成长》实践四核心(2/2)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不要让他陷入“我太笨了”的消极认知。
而是引导他:“这次没考好,说明我们还有一些知识点没掌握,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好机会,我们一起分析错题,把这些知识点补扎实,下次就能进步了。”
其次,鼓励孩子“试试b计划”。
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
比如孩子想参加演讲比赛,担心自己紧张忘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b计划:“如果忘词了,先深呼吸3秒,看看演讲稿提纲,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核心意思说出来就好,不用追求完美。”
让孩子知道,挫折不是终点,只是需要换个方式继续前行。
最后,教会孩子“自我鼓励”。
很多孩子遇到挫折会自我否定,这时候要引导他们像安慰好朋友一样安慰自己。
比如“这次虽然没做好,但我已经尽力了,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练,我肯定能学会”。
这种积极的自我对话,能帮孩子缓解负面情绪,重建自信。
抗挫力的培养,从来不是让孩子“硬扛”,而是让他知道“遇到困难不可怕,我有能力解决”。
当孩子在一次次小挫折中学会调整心态、寻找方法,他的内心会越来越强大,自驱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巩固。
四:场景化落地:搞定3个高频难题,让自驱力看得见
1.作业大战:从“催着写”到“自己写”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核心问题,是父母把“写作业”变成了“父母的事”,而不是“孩子的事”。
想要让孩子主动写作业,关键是把主动权交回去。
第一步,让孩子自己定计划。
每天放学回家,先问孩子:“今天的作业有哪些?你想先写哪科,后写哪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让孩子自己列个小清单,哪怕只是口头说说,也能让他有“主人翁”意识。
第二步,父母只做“支持者”,不做“监工”。
孩子写作业时,不要全程盯着,也不要频繁纠错。
如果他遇到难题求助,先问他:“你自己先想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引导他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第三步,关注过程不纠结结果。
如果孩子认真完成了作业,哪怕有错题,也要肯定他的态度:“你今天写作业很专注,遇到难题也没轻易放弃,特别棒!”
如果孩子磨蹭了,不要指责,而是一起找原因:“是不是今天作业太多了?还是中间玩太久了?明天我们可以调整一下计划。”
当孩子觉得“写作业是我的事”,而不是“为了应付爸妈”,自然会主动承担责任,不用再催。
2.电子设备:从“禁止玩”到“会管理”
很多父母对电子设备的态度是“一刀切”禁止,可越禁止,孩子越沉迷。
其实,电子设备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
核心是“共同制定规则”,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命令。
可以和孩子坐下来聊:“你觉得每天玩多久手机\/平板合适?”
“哪些时间段可以玩(比如放学后、睡前1小时不行)?”
“如果超过时间了,第二天就少玩10分钟,好不好?”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他才更愿意遵守。
同时,要给孩子“替代方案”。
孩子沉迷电子设备,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太无聊。
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些有趣的线下活动:比如周末去打球、骑行,在家一起做手工、拼乐高,或者全家一起看一部有趣的电影。
当孩子发现现实世界比屏幕更精彩,自然会主动放下电子设备。
还要记得“父母以身作则”。
如果你一边让孩子少玩手机,一边自己刷个不停,孩子肯定不会信服。
可以约定“家庭无屏幕时间”,比如每天晚饭后1小时,全家人都放下电子设备,一起聊天、散步、看书,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榜样。
3.考试焦虑:从“怕考砸”到“敢面对”
很多孩子一到考试就紧张:考前失眠、考试时大脑空白、考后担心成绩。
这种焦虑,本质是“控制感缺失”。
觉得自己掌控不了考试结果。
可以用“N.U.t.S.模型”帮孩子拆解焦虑(不用讲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话解释):
怕“陌生”:担心遇到没学过的题,就提前和孩子一起做模拟卷,熟悉题型;
怕“不确定”:不知道自己能考多少分,就和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每天按计划推进,让他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
怕“考不好被否定”:告诉孩子“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工具,考得好说明知识点掌握得好,考得不好我们就查漏补缺,爸妈不会因为成绩否定你”;
怕“失控”:教孩子简单的放松技巧,比如考试时紧张了就深呼吸3次,或者用指甲轻轻掐手心,把注意力拉回来。
关键是让孩子明白:考试不是“审判”,而是“成长的机会”。
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学到了东西,就是一种收获。
当孩子不再把考试当成负担,自然能从容面对,发挥出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