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 > 第118章 “年纪轻轻就立下不少战功。”

第118章 “年纪轻轻就立下不少战功。”(2/2)

目录

关银屏,即关羽之女关凤。

而糜将军,则是糜芳。

他乃糜竺之弟,已故糜夫人之兄。

糜芳地位颇高,在荆州仅次于关羽,堪称刘备阵营的二号人物。

同时,他还兼任南郡太守一职。

若关羽出征在外,荆州事务便由糜芳代理。

其职责,犹如曹操麾下的夏侯惇。

然而,关羽与糜芳的关系,远不如曹操与夏侯惇那般融洽。

二人之间,矛盾重重。

关羽认为糜芳德不配位,不过是倚仗其兄糜竺。

糜芳则觉得关羽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关羽接过关平递来的书信,仔细阅读起来。

信中提到糜芳与江东勾结,暗中走私武器、茶盐等,更令人震惊的是,糜芳在江东的联络人竟是严峻。

严峻曾是刘琦部下,刘琦死后,刘备曾想招揽他,却被其以“忠臣不事二主”为由拒绝。然而,他转头便投奔江东,令刘备颜面尽失。

关羽本就对严峻心怀愤恨,如今得知糜芳竟与严峻勾结,怒火瞬间燃起。

关平见状,连忙劝道:“父亲息怒,此事尚未查实,万一是江东或曹营的离间之计,岂不冤枉了糜将军?”

关羽虽稍冷静,但对糜芳的怀疑丝毫未减。

糜芳近年来重新经营商队,表面做正经生意,但走私之事一直未被发现。

关羽沉声道:“平儿,你替为父暗中查探,务必弄清糜芳的生意往来!”

关平领命而去。

数日后,关平面色凝重地回报:“父亲,糜芳不仅走私武器给江东,还与曹营有交易!”

“砰!”

关羽一拳砸在桌案上,怒不可遏:“糜芳小儿,欺人太甚!”

他当即提起青龙偃月刀,率领关平、廖化等人直扑糜芳府邸。

此时,糜芳正悠闲地清点账目,暗自得意生意兴隆。

正当糜芳准备将银钱收起时,关羽率领兵卒径直闯入府邸,挟持了糜府管家。

关云长,此举何意?糜芳见关羽突然闯入,眉宇间浮现怒色。

糜子方,尔所作所为,莫非还要某家点明?关羽将青龙偃月刀重重顿地,厉声质问。

糜芳眉头微蹙,不解其意,当即反唇相讥:关云长,休要假公济私!某处处忍让,尔竟得寸进尺?

此言彻底激怒关羽。他箭步上前,扬手便是一记耳光,随即抖开密信冷笑道:糜子方,睁大眼仔细瞧瞧!私贩军械予东吴,暗通曹营,莫非欲将生意做遍大汉十三州?

糜芳非但不惭,反而勃然大怒,霍然起身道:关云长!可还记得当年主公困守徐州时,是谁倾囊相助?主公兵败吕布之际,又是谁散尽家资助其东山再起?

我糜氏商队原本遍布天下,为助主公大业尽数舍弃。今主公基业已成,某重操旧业赚些银钱,有何不可?莫非连这点家底都要夺去?

在糜芳看来,这番怒火确有缘由。自徐州始,每逢刘备危难,糜氏始终不离不弃。然糜竺虽居高位却无实权,糜夫人更为护阿斗殒命长坂坡。如今整个糜氏,唯糜芳尚掌些许权柄。

他始终被关羽压过一头,永远只能屈居第二。

可惜的是,关羽并非糜芳,自然不会站在糜芳的立场考虑问题。

在关羽看来,糜芳与江东及曹营私下交易,严重触犯了底线。

“轰隆!”

关羽的亲卫迅速涌入,抄没了糜芳府中的财物。

不过,关羽并未直接撤去糜芳的官职。

此事他无权决定。

毕竟,糜芳是刘备亲自任命的南郡太守。

作为荆州的一把手,关羽若要更换二把手糜芳,必须请示刘备。

换句话说,他无权擅自处置糜芳。

望着关羽离去的背影,糜芳紧握双拳,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却浑然不觉疼痛。

比起的痛楚,内心的愤恨更为汹涌!

……

关府

十五岁的关银屏正值青春年华。

穷养儿,富养女——这一千八百年后的观念,竟在关羽身上提前显现。

对待关平、关兴、关索等人,关羽极为严厉。

但对关银屏,他却视若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

女儿奴的形象,在他身上展露无遗。

关银屏想学什么便学什么,关羽从不她。

同时,她还享有兄长们从未得到过的宠爱。

然而,关羽却为关银屏的婚事忧心。

在刘备阵营中,配得上关银屏的,恐怕只有刘禅、张苞等寥寥数人。

但关羽并不愿让女儿嫁给他们。

最好的办法,便是让女儿自己选择心仪之人。

于是,处理完糜芳之事后,关羽回到府中,笑着问关银屏:

“银屏,你也快到出嫁的年纪了。”

“可有中意的郎君?”

“不妨与为父说说。”

关羽本意是想探听女儿的心意。

只见关银屏脸颊微红,道:

“父亲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您常说,虎女岂能嫁给犬子!”

“女儿要嫁的,也必须是盖世英雄。”

听到这里,关羽心中欣慰。

毕竟,女儿是在夸赞自己。

然而——

关银屏一句话,差点让关羽气得吐血!

“父亲,女儿听说曹操的孙子曹舒很出色。”

“年纪轻轻就立下不少战功。”

“女儿以后想嫁给曹舒这样的人!”

“噗!”

就连一向沉稳的关羽也忍不住失态。

不过,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再加上关羽坚信汉室必将复兴。

他笑着对关银屏说:

“银屏说得对。”

“等你伯父汉室,为父就把曹舒抓来给你。”

“这也算是报答曹操当年的恩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