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没这么上心(1/2)
砍回来的竹子堆在亭外,结巴的孩子用墨斗在竹身上弹线,哑女就蹲在旁边数竹节,数错了就吐吐舌头,重新数。扎羊角辫的姑娘编顶篷编得快,竹篾在手里转得像风车,她说:“等顶篷搭好,咱在亭子里支张竹桌,下雨下雪都能在这儿吃饭。”
“再编个竹制的酒架,”小男孩凑趣,“放李奶奶送的桂花酒,喝的时候随手就能拿。”
搭顶篷那天,村里的王大爷也来帮忙。他踩着竹梯往上递竹梁,嘴里直念叨:“你们这伙孩子,真把竹亭当自个儿家拾掇。想当年我盖房,都没这么上心。”
“它本来就是咱的家,”扎羊角辫的姑娘扶着竹梯,“比屋里还热闹,谁来都能歇脚。”
顶篷盖好时,夕阳正往竹缝里钻,在地上投了些碎金子似的光。结巴的孩子站在亭子里抬头看,竹篾编的顶篷像层鱼鳞,密得能挡住飘雪,却漏得下阳光。
“明儿再下大雪,”他突然不结巴了,声音亮堂堂的,“咱在这儿烤火、喝酒、编竹器,啥也不耽误。”
哑女往顶篷的竹缝里塞了把干桂花,风一吹,香味顺着缝飘下来,混着火塘的炭火气,闻着心里暖烘烘的。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风车在亭子里跑,风车转得“呼呼”响,惊得梁上的灰尘“簌簌”往下掉。
竹满堂桥的铃铛又开始响了,风一吹“叮铃叮铃”的,像在跟着风车唱。溪水里的冰化了大半,映着竹亭的新顶篷,晃得人眼晕。这日子啊,就像这新搭的顶篷,看着普普通通,却挡得住风雪,漏得进阳光,把柴米油盐的琐碎,都滤成了热热闹闹的甜。
顶篷上的雪化得差不多时,竹缝里钻出几丛绿芽,嫩得能掐出水。结巴的孩子踩着竹梯往上瞅,手在竹篾上摸来摸去:“这……这顶篷真严实,雪水都……都渗不进来。”
“那是,也不看是谁编的,”扎羊角辫的姑娘正往竹桌上摆碗筷,竹碗竹筷摆得整整齐齐,“今晌午吃荠菜饺子,馅是哑女调的,放了香油,香得很。”
小男孩趴在竹桌旁,盯着竹蒸笼冒的白汽直咽口水:“我要吃十个!不,十五个!”
哑女端着竹制的醋碟过来,往每个碟子里放了两瓣蒜,见小男孩急得直搓手,偷偷塞给他个刚捏好的小面人,用竹篾做的胳膊腿,歪歪扭扭的却挺像。
饺子刚出锅,李奶奶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腌好的萝卜条:“闻着香味就来了,你们这饺子,隔着竹满堂桥都能闻见。”
“奶奶快坐,”小男孩赶紧搬竹凳,“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结巴的孩子给李奶奶盛饺子,竹勺碰着碗沿“当当”响:“您……您慢点吃,别……别烫着。”
李奶奶吃着饺子,突然说:“村东头的小学要翻新教室,想请你们编些竹制的书架,说比铁架子轻巧,孩子们搬着方便。”
扎羊角辫的姑娘眼睛一亮:“这好事啊!得编多大的?要几个?”
“说是要八个,一人多高就行,”李奶奶擦了擦嘴,“校长说给工钱,还管饭。”
哑女立马拿起竹篾比划,手指在竹条间绕来绕去,像是在设计书架的花纹。
编书架得用粗竹料,结巴的孩子和小男孩去后山砍竹子,回来时裤脚全是泥。
“这根竹子直溜,做书架腿正好,”结巴的孩子扛着竹子往竹亭里拖,额头上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得……得削得光溜点,别……别扎着孩子。”
小男孩拿着砂纸蹭竹节:“我爸说,磨得像镜子似的才好,孩子们摸着舒服。”
哑女给书架编背板,用细竹篾编出小方格,像棋盘一样整齐。
“这样通风,书不容易受潮,”扎羊角辫的姑娘看着背板,“再在格子里编些小竹片当隔板,能放不同的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