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日占期(1/2)
1937年11月8日的上海,雾气中夹杂着颗粒状的寒冷。苏州河的湿气与闸北工厂的煤烟混合,再加上尚未消散的火药味,在南京东路20号的半截石材墙面上凝结成一层薄霜,墙面上依然可见去年施工时留下的水泥纹理。
原本应支撑起沙逊大厦哥特式尖顶的钢筋,此刻如同冻结的兽骨,在风中发出金属摩擦的哀鸣,与日军哨兵的日语呼喊声交织在一起。
在空旷的街道上,这些声音在远处回荡,连巷口的流浪狗也蜷缩在油布篷下,注视着食肆门缝中透出的温暖光线,喉咙中发出细微的呜咽声。
在朝歌食肆的后厨,朱成碧正用竹勺搅动着粥。她身着一件简洁的靛蓝色素布衫,领口剪裁得体,没有多余的装饰,袖口挽至小臂,露出的手腕在灶火的映照下泛着冷白色的光泽,从外表看,她不过二十二三岁。
然而,她的眉宇间透露出远超同龄人的沉稳,连搅粥的动作都精准得如同事先设定好的程序:顺时针搅拌三圈,竹勺轻敲锅沿一次,力度恰到好处地拨开浮米,又不至于破坏锅底的粥皮。沸水中的米粒迅速舒展开来,形成绵密的花朵状,没有一粒粘在锅底,连浮沫都排列得井然有序。米香与生姜的暖意混合,弥漫过未装玻璃的窗户,吸引了巷口的流浪狗围绕着门柱转圈,爪子在冻土上刨出浅浅的痕迹。
案板上的食材摆放得极为整齐,每一样都显示出她对“食”的极致掌控,这是旁人难以模仿的:两尾鲥鱼躺在粗布上,鳃部轻轻翕动,鱼鳞闪烁着银白色的光泽,鱼腹下垫着一片新鲜的荷叶,这是她昨夜特意从近郊的菜农那里订购的,用温水浸泡了一整夜,水温精确控制在二十八度,既能保持鱼的活力,又能让鱼身略带荷香。
青帮的小五在凌晨送来时,冻得鼻尖通红,还赞叹道:“朱姐,您的方法真是神奇,换作别人,鱼早就死了。佐藤太太上次还跟杜先生说,只认您家的活鱼。”
半筐青菜用青釉陶瓮盛着,菜心挺拔,叶子上凝结的水汽均匀得仿佛是人为制造的,在寒冬中透出勃勃生机,连菜根都毫无萎靡之态,小石头早上整理菜时,手指轻轻触碰了一下菜叶,惊讶地缩回手。
“朱姐,这菜怎么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一样?您是不是夜里偷偷浇过水?”
朱成碧没有回答,只是递给他一块擦布,
“把菜根的泥土擦干净,别带进锅里。”
还有一袋掺有红薯粉的面粉,粗布口袋上印着“中汇银行专供”,这是杜月笙从法租界弄来的细面。
她用指尖捻起一点面粉,对着灶火观察后,发现粉粒细得几乎透明,便知道需要加入两成猪油,并让面团醒发半个时辰,这样才能烙出一咬即酥、渣如雪花的葱油饼,上次佐藤商会的日本职员小林来品尝时,连吃三张,用生硬的中文说:“比大阪的鲷鱼烧还要香,朱桑的手艺,简直是上帝赐予的。”
由AI生成
“朱姐,灶膛煤要添了!”
小石头的川腔撞开后厨门,裹着股寒气扑进来。
他穿的旧棉袄是陈玄去年留下的,袖口磨破的地方,朱成碧用同色布缝了朵极小的桂花,不是刻意讨好,只是上次烙饼时见他盯着案板上的干桂花愣神,便顺手补了,针脚密得看不见线头,不仔细看只当是布料原本的纹路。
少年手里攥着油纸包,里面是张阿婆托他捎的干桂花,油纸边角磨得发毛,显然是揣在怀里焐了一路,连带着桂花都沾了点体温的温度,拆开时,甜香混着少年身上的煤烟味,漫得满后厨都是。
“阿婆说这是今年最后一茬,在屋顶晒了半月,没沾一点潮气,烙饼撒点,香得能飘到法租界去。还说您上次用她的萝卜干炒青菜,鲜得能多扒两碗饭,让我务必谢谢您,说您做的菜,吃着心里踏实。”
朱成碧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干燥的桂花时,指腹轻轻碾了下,只一瞬,原本发蔫的花瓣便亮了些,金黄颜色像吸了气似的活过来,落在雪白面粉里,衬得格外分明。她没像寻常人那样笑着回应,只把桂花往面粉里匀了匀,动作轻缓却不拖沓,每一下都让桂花均匀裹在面粉里,连颗粒都不重叠,
“阿婆的小孙子咳嗽好些了?上次留的粥,让他早晚各喝一碗,别放凉。”
“好多了!”
小石头蹲在灶边添煤,铁铲碰着煤块,发出“咔嗒”声,火苗“噼啪”窜起来,映得他眼睛发亮,像落了两颗星星,
“喝了您熬的粥,今早能跑着追巷口的猫了,还偷藏了两块阿婆晒的红薯干,说要给您留着,说朱姐您给的粥暖,红薯干也得给您最甜的。”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块皱巴巴的红薯干,递到朱成碧面前,上面还沾着点细沙,是从阿婆屋顶晒匾上蹭的,“阿婆说这是今年最好的红心红薯晒的,您尝尝,比糖还甜。”
朱成碧没接,只朝案板抬了抬下巴,
“先放着吧,等烙完饼再吃。”她往粥锅丢了块生姜,姜块切得大小均匀,刚好两指宽,厚度一致,刚好能出味又不抢米香——她切菜从不用尺子量,却总能精准到分毫,连姜丝的纹路都透着规整。
上次陈玄开玩笑说“你这刀工,比租界里的法国厨师还厉害,他们得用尺子量,你凭手感就行”,她只淡淡回了句“做食,得对得起吃的人,差一分,味道就变了”。
后厨的升降机突然“咔嗒”响了,是三下轻敲,这是她和陈玄约好的信号,陈玄回来会敲三下,若是旁人,只会敲一下。小石头立刻起身,脚步轻得像猫,是在战壕里练出来的本事,生怕惊动了外面的人。他掀开井盖时,陈玄的脸慢慢露出来,肩上扛的油布包鼓鼓囊囊,袖口沾着点黑色机油,显然是刚从外滩防汛墙下的码头回来,连身上的寒气都没散,睫毛上还凝着点雾霜,一进门就化了,顺着脸颊往下淌。
“玄哥,你回来了!”少年伸手拉人,把陈玄的手往自己棉袄里揣,“灶膛暖和,快烤烤,你手冻得跟冰似的,再冻下去该裂了。”
陈玄笑了笑,把油布包放在灶台上,动作轻得怕碰坏了里面的东西。
打开时,里面是两罐云南普洱,罐身烫金的“西双版纳”字样在灶火里闪着光,罐口封着红绸,是英国领事馆特供的包装;
还有个小铁盒,里面装着两发中正式步枪子弹,黄铜外壳磨得发亮,是他昨天在码头从一个退役老兵手里换的,用了半袋面粉。
“沙逊那边的人说,这普洱是领事馆的存货,存了五年,佐藤爱喝这个。让给佐藤送一罐,算上月洋酒的补偿”。
“上次沙逊的威士忌断货,佐藤跟杜先生的人吃饭时,还提了句‘要是朝歌连酒都供不上,这分成得重新算’,语气挺硬。”
朱成碧拿起普洱罐,凑近闻了闻,茶香醇厚,带着点雨林的潮气,没有半点杂味,是真正的好茶。她指尖在罐身摸了摸,感受着烫金的纹路,
“知道了,等下装在锦盒里,让小五送过去,佐藤爱面子,包装差了,他会觉得我们不重视。”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上次他女儿美穗来,说爱吃桂花糖,今天多做两包,用红绸包着,一起送过去。孩子喜欢了,大人那边的气就消了一半,利益上的事,也好谈。”
陈玄点头,刚要再说码头的事,他在码头看见日军增了岗,检查更严了,前堂突然传来“哐当”一声,是木门被撞开的声音,不是熟客的轻推,是带着慌促的、跌撞的力道,还夹杂着人的喘息声,连带着门外日军岗哨的日语吆喝都清晰地传了进来:“(日语)搜!仔细搜!那个逃兵肯定藏在这附近!刚才有人看见他往这边跑了!”
小石头瞬间绷紧了身子,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的黄铜弹壳,那是去年在战壕里捡的,陈玄给的,说“留着当个念想”,现在倒成了他的“护身符”,每次紧张都要摸一摸,弹壳上的浅痕硌着指尖,能让他稍微镇定些。
他往门缝里看,雾里窜出个穿破军装的身影,军帽没了,额角淌着血,染得半块破军装衣领发暗,左腿不敢沾地,裤腿在膝盖处撕了个大口子,露出的皮肉上沾着冰碴和碎石,伤口已经结痂,却又被冻裂,渗着血丝。少年手里攥着半截中正式步枪的枪托,木头柄磨得发亮,显然是握了很久,正跌跌撞撞地往食肆里跑,身后还跟着两个端着枪的日军士兵,嘴里喊着“站住!再跑就开枪了!”
“朱姐!有个兵往这边跑!后面有鬼子追!”小石头压低声音喊,眼睛紧紧盯着巷口的黑影,手已经攥住了灶边的烧火棍,那是他早就准备好的,藏在柴堆里,万一出事能挡一下,棍头被他磨得尖尖的,像个简陋的武器。
朱成碧没慌,先让来人藏进升降机井里,再把粥锅端到灶台下,用布帘挡住。又把面粉袋挪到升降机井边,挡住井口的痕迹,才端着刚烙好的葱油饼走出去。
饼还热着,酥皮上的油星子闪着光,香气漫得满前堂都是。她脸上没多余的表情,只攥着张折好的纸,是上月给佐藤送食材的回执,上面盖着佐藤商会的红印,墨迹还很清晰,边角被她压得平整,“太君,巡街吗?我们这是小本生意,清早还没迎客,哪能藏人啊?”
为首的日军伍长肩章上绣着“伍长”,满脸横肉,下巴上留着点胡茬,手里的军刀指着朱成碧的脸,唾沫星子溅在她的布衫上,用生硬的中文说:“少废话!我们在查逃兵!刚才有人看见一个穿军装的往这边跑了,你的,把后厨打开,我们要搜!”
他身后的士兵也跟着附和,用日语喊“快开门!别耽误我们的事!”
朱成碧没让开,反而往前递了递回执,声音平静却带着点不容置疑的底气,“太君,您看这个,我们每月给佐藤商会供三十斤鲜鱼、二十斤青菜,皇军食堂的食材,一半都是我们送的。佐藤先生的电话,我这里有,要是您不信,我现在就打电话给他,问问他要不要让您搜?”她知道这些小兵的软肋,只要提佐藤的名字,这些下级士兵就不敢放肆,在日军里,商人出身的佐藤虽然没有军职,却靠着给军需处供物资,比这些伍长有面子。
伍长的脸色变了变,却还是嘴硬,“少跟我提佐藤!我是奉命行事!今天必须搜!”他说着,抬脚就往后厨闯,军靴踩在地上,发出“咚”的声响。
就在这时,巷口突然传来汽车引擎的低鸣,黑色的丰田轿车碾过雾霜,停在食肆门口,车身上“佐藤商会”的字样格外扎眼,在雾里闪着冷光。车窗降下,佐藤英夫探出头,穿着件藏青色西装,领口别着商会的金徽章,上面刻着“大阪”二字,是他老家的标志。他手里把玩着个银打火机,是沙逊送的,上面刻着“SS”的标识,看见伍长,眉头皱了起来,用日语喊道:“你在干什么?小林,这是怎么回事?”
跟在伍长身后的士兵小林立刻立正,弯腰回答:“佐藤先生,我们在查逃兵,刚才有人看见逃兵往这家店里跑,所以想进去搜查。”
佐藤推门下了车,走到伍长面前,嘴角勾着点大阪人特有的笑意,却没半分温度,连眼神都带着股商人的算计,他早从后视镜里看见伍长在闹事,不是为了帮朝歌,是怕伍长真把后厨翻乱了,耽误了今天的鲜鱼供应,影响了食堂的订单,进而影响他的分成。
“你这小子,懂不懂规矩?这家店的鲜鱼,每天早上六点准时送皇军食堂,你要是把后厨翻乱了,鱼死了、菜坏了,明天食堂断了货,你觉得你的队长会怎么处置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