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老林深处觅参踪(2/2)
他先是围着这丛“五品叶”转了一圈,观察它的长势和周围的环境。然后,他抽出那把鄂温克猎刀,不是用来挖,而是用来轻轻拨开表层的浮土和落叶。动作极其轻柔,仿佛在抚摸婴儿的皮肤。
“看清楚,”他低声对围过来的林志明和哈森说,“这叫‘抬参’,规矩多着呢。先要看‘芦头’(人参根茎顶部的部分),判断年份;再看‘须根’,是否完整;最关键的是‘艼’(主根),不能伤到分毫。”
他用刀尖小心翼翼地剔开泥土,一段棕褐色、布满紧密环形纹路的根茎渐渐显露出来。那纹路,如同岁月的年轮,记载着它在黑暗土壤中积蓄能量的漫长时光。
“芦碗(芦头上的凹陷)密集,纹路深,这参……少说也有二三十年了!”哈森倒吸一口凉气,眼中放光。一棵二三十年的野山参,在红榔头市绝对能卖上好价钱。
“别急,”冷志军异常冷静,“看这叶子,只有五品,还没到六品‘灯台子’的年份。而且,你们看这里——”他用刀尖指了指参体旁边一条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裂缝,“这土有松动过的痕迹,很轻微,但瞒不过老放山的眼睛。可能以前有人发现过它,但看年份不够,又把它埋回去了,这叫‘养参’,是懂规矩的参客。”
他仔细地将泥土重新回填,轻轻拍实,又从旁边抓了些枯叶盖在上面,恢复原状。然后,他站起身,从怀里掏出一小段早就准备好的红绒绳,小心翼翼地系在旁边一根低矮的树枝上,打了个特殊的结。
“这是‘兆头’(标记),”冷志军解释道,“告诉后来的放山人,这参有主了(指被发现但未采),或者年份未到,请勿动。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见了兆头还动手,那是要坏名声的。”
林志明不解:“冷哥,咱不挖吗?二三十年也不错了!”
冷志军摇摇头,目光深远:“山里的宝贝,取之有道。这参还没到它最好的时候,强行挖了,可惜。再说,咱们这次主要是去红榔头市交易,带着鲜参反而不方便。记住这个地方,等它长了‘灯台子’(六品叶),或者咱们需要的时候再来。好参不怕晚。”
这番举动和话语,让在场的鄂伦春猎手们暗暗点头。他们见过太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山耗子”,像冷志军这样既懂门道又守规矩的“放山”人,值得敬佩。这把头,不仅有过硬的本事,更有长远的心胸。
休息过后,队伍继续赶路。虽然没有挖到那棵五品叶,但发现并保护了它,仿佛给这次旅程带来了好运。下午,他们又陆续发现了几处可能有小参生长的迹象,但冷志军都没有下令挖掘,只是默默记下位置。他的目标,似乎并不在于眼前的这点收获。
日落前,队伍在一处背风的山坳里扎营。营地选得很有讲究,靠近水源(一处未完全封冻的泉眼),地势较高可防水,周围视野开阔便于警戒。猎手们分工合作,搭临时窝棚的,捡柴火的,喂牲口的,埋锅造饭的,井然有序。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人们围坐在火堆旁,吃着热乎的食物,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神情。经过这一天的跋涉和冷志军的言传身教,队伍成员之间,特别是鄂伦春猎手对冷志军这个汉族把头,更多了几分信服。
冷志军坐在火堆旁,就着火光,在一个小本子上简单记录着今天的路线和发现的参踪。乌娜吉安静地坐在不远处,擦拭着她的弓箭。林志明则和几个鄂伦康青年凑在一起,兴奋地比划着白天看到的那棵“五品叶”。
远处,传来几声悠远的狼嚎,但在篝火和人群的包围下,已不再显得可怕。冷志军抬头望向墨蓝色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注视着他们的眼睛。老林深处,宝藏与危险并存,而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