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明珠映夜 > 第249章

第249章(1/2)

目录

研讨会上,一位以犀利着称的法国艺术评论家,让-皮埃尔·雷诺,对林舒安的策展理念发起了挑战。他指着一段关于宋代瓷器“雨过天青”釉色的视频,语气带着西方式的逻辑性质疑:

“林女士,您反复强调‘意境’、‘气韵’这些抽象的概念。但艺术批评需要的是可被分析和解读的具体语言。您如何让我们相信,这种釉色的美,不仅仅是某种偶然的工艺结果,而是蕴含着您所说的‘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浪漫的事后附会。”

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舒安身上。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理性思维与东方感性美学之间的碰撞。

一瞬间的紧绷后,她迅速冷静下来。“不能硬碰硬,要找到沟通的桥梁。”她意识到,需要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去阐释东方的智慧。

林舒安神色从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微微一笑:“雷诺先生,您的问题非常精彩。这让我想起贵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他反复描绘干草堆、睡莲,追求的难道仅仅是光影的物理变化吗?不,他捕捉的是光在时间中流逝的‘印象’,是那种瞬息万变、无法被精确量化的‘感觉’。”

她顿了顿,看到雷诺眼中闪过一丝兴趣,继续道:

“我们的工匠,在烧制瓷器时,依靠的不是固定的化学公式,而是对土、火、釉在特定窑火氛围下相互作用的‘感觉’和‘经验’。这种‘感觉’,是千百次失败中积累的、身体与材料对话产生的‘内化知识’。‘雨过天青’并非偶然,它是工匠在无数次与自然的对话中,捕捉到的、最接近天空雨后初霁那一瞬间的‘印象’。这种追求,与印象派捕捉光影,在本质上,难道不是一种跨越文化的‘共鸣’吗?”

她没有强行灌输东方哲学,而是巧妙地拉近了与西方艺术史的距离,用“印象”、“感觉”、“内化知识”这些更易理解的概念,搭建了理解的阶梯。

雷诺若有所思地沉默了,随后缓缓点头:“一个…有趣的视角。我开始理解您所说的‘对话’了。”

顾怀笙在处理邮件,安安在地毯上安静地画画。顾怀笙偶然抬头,发现儿子不是在胡乱涂鸦,而是在专注地描绘他放在茶几上的那只龙泉青瓷茶杯。

更令他惊讶的是,安安没有用常规的蓝色或绿色,而是用了大面积的、深浅不一的灰色和白色,只在边缘点缀了一抹极淡的青。画出来的效果,竟然捕捉到了青瓷温润如玉的质感和微妙的光泽变化,一种超越年龄的色彩感知力跃然纸上。

顾怀笙放下电脑,走到儿子身边蹲下,没有打扰,只是静静地看着。

商业巨子的心脏被一种奇妙的震撼击中。“这难道就是…天赋?”他从未刻意教过儿子任何绘画技巧,但这孩子似乎天生对形态和色彩有一种敏锐的直觉。

顾怀笙声音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那份专注:“安安,为什么用这些颜色画爸爸的杯子?”

安安头也不抬,小手指着画上的灰色块:“杯子是凉的,安静的,像下雨前的云。这里指着那抹淡青,有一点点太阳光偷偷跑进去。”

顾怀笙怔住了。儿子用的不是视觉语言,而是通感!他将触觉(凉)、听觉(安静)、视觉(云、光)融合在了一起。这恰恰与东方美学中强调的“通感”与“意境”不谋而合。

当晚视频通话,顾怀笙罕见地没有先问工作,而是迫不及待地分享了安安的“青瓷画像”和他的“通感”解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