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2/2)
林舒安在屏幕那端,看着儿子那幅充满灵气的画,听着丈夫的描述,眼眶瞬间湿润了。她正在巴黎为如何向西方世界阐释东方美学的“玄妙”而绞尽脑汁,而远在家中的儿子,却用最本能、最纯粹的方式,给出了最本质的答案。
“艺术最本真的状态,不就是去除所有矫饰,直抵内心的感受吗?安安提醒了我。”
林舒安激动地:“怀笙,把画拍清楚点发给我!这太重要了!”
她立刻将这幅画和安安的解读,加入了第二天与FIcp团队讨论的素材中。她以此为例,阐述东方美学并非虚无缥缈,它就根植于最朴素的生活观察和生命体验中,甚至是孩童都能本能感知的。
在巴黎,林舒安借助儿子的画和解读,成功地将抽象理念落到了实处,让策展团队更加信服地接受了她的方案。他们决定在展览中开辟一个“童眼看遗产”的互动单元,展示包括安安画作在内的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
在国内,顾怀笙没有急于给儿子报什么天才绘画班,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去观察自然——观察树叶的脉络、水波的涟漪、云朵的形状,倾听风声雨声,感受材料的温度。他明白,保护这份珍贵的感知力,比学习任何技巧都更重要。
“也许,最好的教育,就是守护他与生俱来的、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
东西方的共鸣,在巴黎的会议室里,通过理性的阐释与感性的例证得以达成。
父子间的共鸣,在家庭的游戏室里,通过一幅稚嫩的画作和一次用心的倾听悄然建立。
而夫妻间的共鸣,则跨越了时区和山海,通过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将他们的心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了共同守护的美好而各自努力。
共鸣,并非简单的认同。
它是在差异中寻找理解,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在遥远的距离中心意相通。
当东方的韵律终于在西方殿堂找到知音,当父亲在儿子身上发现美的种子,
这场跨越文化与代际的“共鸣”,便奏出了这个家庭故事中最华彩的乐章。
胜利的彼岸仿佛已在眼前,但最猛烈的风暴,往往诞生于黎明之前。
预展前夜,布展工作紧张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