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金樽掷碎惊鸿影,玉指拨云见佞心(1/2)
《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
暮春的风带着几分慵懒的暖意,卷着沁芳园里最后一瓣晚樱,轻飘飘落在沈清辞素色的裙摆上。她正倚在临水的软榻上,手里捏着一本翻得半旧的《算经》,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那是她这些日子琢磨新式账目的痕迹,墨迹里还带着几分试错的潦草。
“小姐,您都盯着这书页半个时辰了,眼睛不累吗?”挽月端着一碟刚蒸好的水晶糕走近,见自家小姐魂不守舍的模样,忍不住轻唤了一声。她将食碟放在旁边的小几上,目光落在沈清辞鬓边那支素银簪子上,忍不住笑道,“再说了,今日可是靖安侯府的赏花宴,您就算不描眉画眼,也该精神些才是。听说这次连宫里的贵人都要赏脸呢。”
沈清辞闻言,慢悠悠地抬起头,眼底还带着几分从算术世界抽离的茫然,随即被一抹促狭的笑意取代:“宫里的贵人?是那位总爱给人‘赐’些用不上的宝贝,实则想探听各家底细的淑妃娘娘吧?”她放下书卷,拿起一块水晶糕咬了一小口,甜而不腻的桂花香气在舌尖散开,才觉得混沌的思绪清明了些,“至于描眉画眼——你家小姐这张脸,就算素面朝天,也能在宴会上艳压群芳,何须那些脂粉堆砌?”
挽月被她这副臭美的模样逗得直笑:“小姐说的是。不过奴婢听说,这次宴会上,那位刚从江南回来的柳御史千金,特意带了一箱子的绫罗绸缎,扬言要让京城的贵女们瞧瞧什么叫‘江南风流’呢。”
“柳御史千金?”沈清辞挑了挑眉,脑海里飞快闪过关于这位柳小姐的传闻——听说此女在江南时便以“才情卓绝”闻名,尤其擅长吟诗作对,更兼容貌秀丽,这次回京,怕是想借着赏花宴的机会,在京中贵女圈里站稳脚跟。不过……沈清辞眼底闪过一丝玩味,这位柳小姐的父亲柳御史,前不久刚在朝堂上参了靖安侯一本,说他“治家不严,纵容子弟横行街市”,虽然后来被靖安侯不动声色地化解了,但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看来今日的赏花宴,怕是不太平啊。”沈清辞放下水晶糕,拿起一旁的茶盏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带着淡淡的兰花香,“不过也好,总比一群人围着赏花作诗,聊些家长里短有意思。”
说话间,外面传来马车轱辘滚动的声音,伴随着丫鬟的通报:“小姐,马车备好了,夫人让您早些过去,说是要提前接待几位贵客。”
沈清辞点点头,起身理了理裙摆,又随手将那本《算经》塞进了随身的荷包里——谁知道宴会上会不会遇到什么需要算计的事,带着总没错。挽月连忙上前,为她披上一件水绿色的披风,笑道:“小姐,您这荷包里装的不是书,是定心丸吧?”
“算你聪明。”沈清辞捏了捏挽月的脸颊,转身快步走出了房门。
马车行驶在京城的街道上,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轱辘轱辘”的声响。沈清辞掀开车帘一角,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眼底闪过一丝感慨。自从穿越到这个世界,成为侯府千金沈清辞,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里,她从一个对古代生活一窍不通的现代人,变成了能在侯府站稳脚跟,甚至能在朝堂风波中插上手的“厉害角色”,其间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不过,比起刚穿越时的小心翼翼,现在的她,已经多了几分从容和底气。毕竟,她手里握着的,可是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这就像是游戏里的“金手指”,虽然不能直接开挂,但总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小姐,快到靖安侯府了。”车夫的声音传来,打断了沈清辞的思绪。
沈清辞放下车帘,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得体的笑容。该来的总会来,不管今日宴会上有什么幺蛾子,她都接下了。
马车缓缓停在靖安侯府门前,沈清辞刚下车,就看到靖安侯府的大夫人李氏正站在门口迎接客人。李氏穿着一身暗红色的锦缎长裙,头上插着一支赤金镶珠的凤钗,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见沈清辞来了,连忙上前拉住她的手,笑道:“清辞,你可算来了。快跟我进来,里面已经来了不少客人了。”
沈清辞笑着应了一声,跟着李氏走进了靖安侯府。府内早已布置得花团锦簇,各色名贵的花卉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客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谈笑风生,或欣赏花卉,一派热闹景象。
李氏带着沈清辞穿过人群,来到一处僻静的亭子旁,那里坐着几位身份尊贵的夫人。其中一位穿着明黄色宫装的女子,正是当今的淑妃娘娘。淑妃娘娘容貌姣好,气质雍容华贵,见沈清辞来了,微微颔首,笑道:“这位就是镇国公府的沈小姐吧?久仰大名了。”
沈清辞连忙上前行礼:“臣女沈清辞,见过淑妃娘娘。娘娘谬赞了,臣女不过是些微末伎俩,当不得‘大名’二字。”
“沈小姐太谦虚了。”淑妃娘娘笑着摆了摆手,“本宫早就听说,沈小姐不仅才情出众,还精通商贾之道,帮着镇国公府打理产业,短短一年时间,就让镇国公府的家底翻了几番。这样的本事,可不是一般女子能有的。”
沈清辞心中暗道,这位淑妃娘娘果然是来探底的。她面上不动声色,笑道:“娘娘过奖了。臣女不过是运气好,恰逢其会罢了。再说了,打理产业也是为了帮衬家里,算不上什么本事。”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笑声传来,打断了两人的对话。沈清辞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穿着粉色长裙的女子正款款走来,女子容貌秀丽,眉眼间带着几分得意和傲气,正是那位柳御史千金柳如烟。
柳如烟走到淑妃娘娘面前,行礼道:“臣女柳如烟,见过淑妃娘娘。”
淑妃娘娘笑着点了点头:“柳小姐免礼。早就听说柳小姐在江南时才情卓绝,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柳如烟闻言,脸上的笑容更加得意了,她抬起头,目光扫过沈清辞,眼底闪过一丝轻蔑,随即又很快掩饰过去,笑道:“娘娘过奖了。比起沈小姐的‘商贾之才’,臣女这点才情,可就不值一提了。”
这话看似谦虚,实则暗讽沈清辞满身铜臭味,不配与她谈才情。周围的夫人们听了,都忍不住看向沈清辞,想看看她如何应对。
沈清辞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带着温和的笑容:“柳小姐说笑了。才情分很多种,有吟诗作对的才情,有治国安邦的才情,也有经商理财的才情。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为家国百姓做贡献,无论哪种才情,都是值得称赞的。”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柳如烟身上,继续说道:“更何况,经商理财也并非易事。要知道,国库的充盈,百姓的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商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商人互通有无,各地的物资如何流通?百姓的生活如何改善?柳小姐觉得经商理财不值一提,莫非是觉得,百姓的温饱,家国的安定,都比不上几句风花雪月的诗句?”
这番话条理清晰,言辞犀利,既点明了经商理财的重要性,又暗讽了柳如烟目光短浅,只知吟诗作对,不懂家国大义。周围的夫人们听了,都忍不住点头称赞,看向沈清辞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佩。
柳如烟被沈清辞说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想要反驳,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淑妃娘娘见状,连忙打圆场:“沈小姐说得极是。看来沈小姐不仅有经商之才,还有如此独到的见解,真是难得啊。”
沈清辞笑着行了一礼:“娘娘过奖了。臣女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柳如烟见淑妃娘娘为沈清辞说话,心中更加不满,但也不敢再贸然开口,只能悻悻地站在一旁,眼底闪过一丝怨毒。
这时,靖安侯府的管家匆匆走来,对李氏说道:“夫人,宫里派人来了,说是陛下有旨,让各位大人和夫人们到前院接旨。”
李氏闻言,脸色一变,连忙对淑妃娘娘说道:“娘娘,这……”
淑妃娘娘也有些意外,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说道:“既然是陛下的旨意,那我们就赶紧去前院接旨吧。”
众人不敢耽搁,纷纷跟着李氏和淑妃娘娘前往前院。沈清辞跟在人群中,心中疑惑不已——好好的赏花宴,陛下怎么会突然下旨?难道是出了什么大事?
来到前院,只见一位穿着明黄色太监服的公公正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捧着一道明黄色的圣旨。众人连忙跪下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近日听闻江南灾情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国库空虚,无力赈灾。特令镇国公府沈清辞,即刻前往江南,负责赈灾事宜。要求沈清辞在三个月内,筹集足够的粮草和银两,安抚受灾百姓,稳定江南局势。钦此。”
太监读完圣旨,周围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惊呆了——让一个女子去负责江南赈灾事宜,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要知道,江南灾情严重,不仅有天灾,还有人祸,地方官员腐败不堪,灾民流离失所,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民变。陛下竟然让沈清辞一个女子去应对如此棘手的局面,这简直是把她推上风口浪尖啊!
沈清辞也愣住了,她没想到陛下会突然给她安排这么一个任务。江南赈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稍有不慎,不仅会丢了性命,还会连累整个镇国公府。
柳如烟站在人群中,见沈清辞陷入如此困境,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她倒要看看,沈清辞这次怎么收场!
淑妃娘娘也有些担忧地看着沈清辞,说道:“沈小姐,这江南赈灾之事,事关重大,你……”
沈清辞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震惊和不安,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传旨太监,说道:“臣女沈清辞,接旨。谢陛下隆恩。”
她知道,陛下既然下了这道圣旨,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与其退缩逃避,不如勇敢面对。更何况,江南的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她既然有能力,就不能坐视不管。
传旨太监见沈清辞接旨,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道:“沈小姐果然胆识过人。陛下说了,只要沈小姐能顺利完成赈灾任务,定有重赏。”
说完,他将圣旨递给沈清辞,又说了几句客套话,便带着随从离开了。
传旨太监走后,众人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沈小姐,你真的要去江南赈灾啊?那地方可是个火坑,你一个女子,怎么应付得了?”
“是啊,沈小姐,要不你还是向陛下请辞吧?免得惹祸上身。”
“我看沈小姐还是别去了,江南灾情那么严重,地方官员又腐败,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未必能办成事。”
沈清辞听着众人的议论,脸上依旧带着平静的笑容:“多谢各位关心。陛下既然信任我,让我负责江南赈灾事宜,我就不能辜负陛下的期望。虽然江南灾情严重,但我相信,只要我尽心尽力,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安抚好受灾百姓。”
李氏也担忧地说道:“清辞,江南之行凶险万分,你可要三思啊。要不,我让你父亲去跟陛下说说,换个人去?”
沈清辞摇了摇头:“伯母不必担心。我已经决定了,明天就启程前往江南。至于父亲那里,我会亲自去跟他说的。”
她知道,父亲镇国公虽然疼爱她,但也不会因为她而违抗圣旨。更何况,这次江南赈灾,对她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她能顺利完成任务,不仅能为百姓做些实事,还能在朝堂上树立威信,为镇国公府争取更多的利益。
柳如烟见沈清辞如此坚定,心中更加嫉妒,忍不住说道:“沈小姐倒是有勇气,不过我可听说,江南的地方官员个个都是老狐狸,而且还有不少乱兵和土匪,沈小姐一个弱女子,怕是刚到江南,就会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吧?”
沈清辞看向柳如烟,眼底闪过一丝冷意:“柳小姐放心,我既然敢去江南,就有把握应对各种危险。倒是柳小姐,还是好好在家研究你的诗词歌赋吧,别操心不该操心的事,免得引火烧身。”
柳如烟被沈清辞怼得哑口无言,只能恨恨地瞪了她一眼,转身离开了。
众人见沈清辞态度坚决,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纷纷感叹她的胆识和勇气。
淑妃娘娘走到沈清辞面前,说道:“沈小姐,既然你已经决定前往江南,本宫也不再劝你。不过,江南之行凶险,你一定要多加小心。本宫在宫里,会尽量为你周旋的。”
沈清辞连忙行礼:“多谢娘娘关心。臣女感激不尽。”
淑妃娘娘点了点头,又说了几句叮嘱的话,便带着随从回宫了。
赏花宴因为这道圣旨,变得索然无味,众人也没有了继续赏花的兴致,纷纷告辞离开。沈清辞也跟着李氏回到了镇国公府。
回到府中,沈清辞立刻去见了镇国公。镇国公得知陛下让沈清辞去江南赈灾,果然十分担忧,但也知道圣旨难违,只能无奈地说道:“清辞,既然陛下已经下旨,你就去吧。不过你要记住,凡事小心为上,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一定要及时传信回来,为父会想办法帮你的。”
沈清辞点了点头:“父亲放心,女儿知道该怎么做。这次去江南,女儿不仅要完成赈灾任务,还要查清江南灾情背后的真相。我怀疑,江南的灾情之所以如此严重,不仅仅是因为天灾,还有人为的因素。”
镇国公闻言,脸色一变:“你是说,有人故意制造灾情?”
“可能性很大。”沈清辞说道,“江南是鱼米之乡,向来富庶,就算遇到天灾,也不至于如此严重。而且我听说,江南的地方官员上报的灾情数据,前后矛盾,疑点重重。我怀疑,他们可能在隐瞒什么,或者是在中饱私囊。”
镇国公皱了皱眉:“如果真是这样,那事情就复杂了。江南的地方官员盘根错节,势力庞大,你一个女子,想要查清真相,恐怕不容易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