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袖里乾坤(2/2)
建炎两百一十年,春。
决战的气息,随着江风,弥漫在鄱阳湖上。
陈友谅尽起大军,号称六十万,楼船连绵数十里,遮天蔽日,顺流而下,直扑应天。
朱元璋自知退无可退,亲率二十万水师迎战。
两军对垒于鄱阳湖康郎山水域。
湖面上,黑烟滚滚。
陈友谅的旗舰,是一艘长达四十丈的巨型铁甲楼船。
数十根烟囱喷吐着浓烟,巨大的明轮拍打着水面,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船舷两侧,密密麻麻的炮口黑洞洞地指着前方,宛如一头狰狞的钢铁怪兽。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船队显得有些寒酸。
多是些中小型的快船,虽也包了铁皮,但在那巨舰面前,就像是群狼围攻猛虎。
“重八小儿,竟敢以卵击石!”
陈友谅站在高高的楼船之上,俯瞰着对面那渺小的船队,放声狂笑。
“给我碾过去!”
“让这些乡巴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钢铁舰队!”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汉军舰队开始冲锋。
这些庞大的楼船虽然转向迟缓,但直线冲撞起来,却是势不可挡。
湖水被劈开,巨浪翻涌。
一旦被撞上,朱军的小船瞬间便会支离破碎。
然而面对这泰山压顶般的攻势,朱元璋只也神色冷峻神色冷峻的站在船头,手中紧握着一枚精致的金属话筒。
那是学宫弟子为他特制的有线通话器,通过铺设在各船之间的特制线路,可在短距离内实现即时指挥。
虽然不如无线电那般神妙,但在此时,却是决胜的关键。
“各船注意,散开!”
“以先前议定好的战术......”
朱元璋指挥的声音,有条不紊的传入各船将领耳中。
原本看似散乱的朱军船队,瞬间如同游鱼般散开。
他们利用新式电机驱动螺旋桨带来的高机动性,在汉军巨舰的缝隙间灵活穿梭。
不与巨舰正面对撞,而是利用速度优势,绕到其侧后方。
“放!”
一声令下。
朱军船上,并未发射实心弹,而是抛射出了一枚枚造型奇特的火龙弹。
这些炮弹内部填充的,是学宫改良后的高爆火药与猛火油。
爆炸声在湖面上此起彼伏。
虽然汉军的楼船披着铁甲,不惧普通炮弹。
但这些火龙弹在甲板上、烟囱口爆炸,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猛火油附着在钢铁与木料之上,水浇不灭。
浓烟倒灌入船舱,呛得汉军士卒睁不开眼,锅炉房内的工匠更是被高温炙烤得惨叫连连。
更有甚者,朱军的水鬼队,身穿特制的衣服,潜入水底。
将一枚枚水雷,贴在了汉军楼船那薄弱的船底与明轮之上。
沉闷的巨响从水下传来。
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
陈友谅惊恐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钢铁舰队,竟开始一艘接一艘地瘫痪、下沉。
那些原本威风凛凛的巨舰,此刻成了困在火海与泥潭中的死靶子。
“怎么会这样......”
陈友谅拔剑四顾,满心茫然。
但大势已去。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
整个鄱阳湖,仿佛变成了一座炼狱。
红色的火光映照着朱元璋那张坚毅的脸庞,也映照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正如学宫中的学士所说,蒸汽已经是旧时代的产物。
“这天下乱局,也该结束了!”
朱元璋举目北望,一双眼眸里烈焰熊熊。
......
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兵败身死。
其残部或降或散,长江中游尽归朱元璋之手。
紧接着,朱元璋马不停蹄,挥师东进。
围困平江,迫降张士诚。
至此,江南半壁江山,尽入囊中。
应天府,吴王宫。
此时的朱元璋,已非当年的吴国公,而是自立为吴王,威加海内。
大殿之上,文武分列。
李善长、刘基等文臣居左,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居右。
人人面带喜色,气象峥嵘。
朱元璋高坐王位,虽身着蟒龙袍,却依旧难掩那一身草莽英雄的豪气。
“诸位弟兄,先生。”
“咱从淮西起兵,一路走到今天,靠的是大家的帮衬,也靠的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念头。”
“如今江南已定,但这天下,还未太平。”
他站起身,目光扫视众人。
“北方的百姓,还在受苦。”
“那些军阀、遗老,还在做着割据一方的春秋大梦。”
“咱不能就在这江南温柔乡里躺着享福。”
朱元璋猛地转身,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大殿之中。
“咱要北伐!”
“要扫清这寰宇,重整这山河!”
“更要让这天下的百姓不复旧州之况,人人都能过上安生的好日子!”
同年秋。
吴王朱元璋誓师北伐,欲要一统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