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归去来兮(2/2)
朱元璋贪婪地看着这一切。
他看到了连绵不绝的高压电塔,如同巨人的手臂,将能量输送到远方。
看到了田野里,轰鸣的拖拉机正在翻耕土地,农民们脸上不再是麻木,而是丰收的喜悦。
也看到了新建的城镇,烟囱林立,学校操场上红旗飘扬。
这就是他用一生换来的江山。
这就是林冲、岳飞、还有那位神仙般的陈先生,所期许的盛世。
“善长走得早,没福气看这一眼。”
朱元璋突然开口,声音忽然有些低沉。
“徐达、常遇春他们,也都一个个先咱而去。”
“如今这车上,竟只剩下咱一个孤家寡人了。”
墨矩沉默片刻,轻声道:
“大执政,天下万民,皆是您的见证者。”
“万民?”
朱元璋笑了笑,笑容里带着几分自嘲。
“咱退了之后,这位置就要交出去了。”
“元老院那帮人,在咱面前不敢说,可暗地里吵得不可开交,都盯着这把椅子。”
“咱不管他们怎么争,规矩立下了,谁敢破,督察院那口铡刀可不认人。”
他转过头,目光投向窗外那飞驰而过的山河。
眼神逐渐变得迷离。
“咱这一辈子,值了。”
列车呼啸,载着这位行将就木的开国领袖,巡视着他亲手缔造的帝国,向着江南,向着他起家的地方驶去。
......
也就是在朱元璋踏上南巡列车的同一时刻。
燕山学宫,一处工坊当中。
又一日彻夜未眠的陈安缓缓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脱去了那身沾满油污的工装,重新换上了一袭洗得发白的青衫。
发髻随意挽起,插着一支木簪。
除此之外,身无长物。
金灵站在他身后,依旧是那副清冷的模样。
“师父,您这是...要走了?”
“嗯。”
陈安轻轻应了一声。
他的目光环视四周,看了一眼那些仍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眼中露出几分笑意。
三十年培养,学宫已成气候。
“道在脚下,亦在远方。”
“此间事了,缘法已尽。”
“学宫的未来,在他们手中,不在我。”
他转过身,看着金灵。
如今的金灵,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龙灵,她是这燕山地脉的守护者。
四境圆满,半步五境。
“学宫这里有朝英,待我下山后,你便也回白山去吧,那里才是你的家。”
“不过,若有一日,这世道再崩坏你可要来看护好此地,学宫是最后的希望。”
金灵点点头,随之颔首。
“弟子,谨遵师命!”
陈安笑了笑,伸手摸了摸她的头顶,一如当年在天池湖畔。
随后,他一步踏出。
身形并未腾空,而是直接消失在原地。
缩地成寸,咫尺天涯。
......
中原腹地,汴梁。
这座曾经的大周都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浩劫后。
眼下虽然重建,却再也不复往日的政治、商贸中心的地位。
它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丰碑,记载着大明来时的路。
而在汴梁城外,有一处所在,却是无论朝代更迭,始终香火鼎盛,被视为圣地。
那便是——安竹山庄旧址。
如今,这里已被大明政府列为国家公祭公园。
昔日的山门、竹林、湖泊,皆被精心修缮保护。
虽然严华、李清照等故人早已作古,但他们的后人,以及无数受过长生门恩惠的百姓,依然世代守护着这里。
深秋黄昏,残阳如血。
安竹山庄今日闭园,没有游人的喧嚣,只有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
一道青衫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后山。
陈安缓步而行。
他走过那条熟悉的碎石小径,路边的青苔依旧湿润。
路过曾经的演武场,依旧是当年的模样,好似没有半点改变。
一路前行,停在那座早已斑驳的忘机庐前。
庐门紧锁,但陈安只是轻轻一推,那把只有他能解开的阵法锁便自行脱落。
屋内陈设依旧,一尘不染。
书架上,还摆放着他当年未看完的几卷闲书。
案头,那方用旧了的砚台里,墨迹早已干涸。
陈安在屋内站了许久,手指轻轻拂过那一张张熟悉的桌椅。
最终,他转身离开,向着更高的桃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