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故人(2/2)
“咱曾以为你是哪路隐世的高人,或是前朝遗留的贵胄。”
“后来咱得了天下,看了格物监的秘档,读了前朝的史书,才隐隐猜到了几分。”
朱元璋目光炯炯,直视陈安。
“安竹山庄......”
“燕山学宫......”
“还有那位传说中,教出了岳武穆,指点过林太师,一手开启了这格物之道的——”
“陈安,陈先生?”
陈安并未否认,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难为你还记得。”
“怎敢忘?”
朱元璋摇了摇头,往前迈了一步,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当年若无先生留下的那点吃食,若无先生那句点拨,世上早就没朱重八这号人了,也就没这大明朝了。”
他看着陈安那张年轻得过分的脸,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敬畏。
“萨道长跟咱说过,这世上有真修,能长生久视,不老不死。”
“咱以前只当是他在给咱讲故事,解闷儿。”
“今日见了先生,咱才信了。”
“这世上,真有神仙。”
陈安淡然一笑:
“非是神仙,不过一行路人罢了。”
“行路人……”
朱元璋咀嚼着这三个字,目光越过陈安,看向他身后的桃山之巅。
“先生此来,是来看望故人的?”
“算是吧。”
陈安点了点头。
“也是来作个告别。”
“告别?”
朱元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词。
“先生要走?去哪?”
“去该去的地方。”
陈安没有多解释,只是反问道:
“你呢?不在北平的大执政府里享福,也不在南巡的列车上受万民朝拜,跑到这荒郊野岭来做什么?”
朱元璋闻言,咧嘴一笑,脸上的皱纹挤在了一起。
“享福?那是留给子孙后代的。”
“咱这辈子,就是个劳碌命。”
他指了指脚下的山路。
“列车到了汴梁,咱让它先停一停。”
“趁着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弹,咱想来看看这安竹山庄。”
“来看看林太师,看看岳武穆。”
“看看这开启了大周两百年盛世,也给咱大明留下了无数家底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说到这里,朱元璋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有些萧索。
“其实,咱也是来告别的。”
“跟这天下,跟这江湖,跟那些死去的弟兄们...道个别。”
陈安默然。
他能看出来,朱元璋的大限将至。
这位一手缔造了新时代的老人,体内的生机已如风中残烛,随时都会熄灭。
但他没有说破,心头却升起了几分别样的心思。
眼前这个老人一生征战、戎马疆场,晚年老友尽去、妻死子亡,过得太累也太苦。
或许唯一能成为他心头执念的,便也只有眼下这大好的山川。
既如此,倒不妨留下来,多看看。
“你做得不错。”
陈安看着朱元璋,轻声说道。
这是一句迟到了六十年的评价。
朱元璋闻言,身躯一震。
这位即使面对千军万马也面不改色的开国领袖,此刻竟因为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眼眶微红。
他这一生,毁誉参半。
有人骂他是暴君,有人尊他是圣人。
但他从未在意过旁人的眼光。
可唯独眼前这个人……
这个可以说一手缔造的后周,同样也启蒙了新明的神仙中人。
他的肯定,对朱元璋而言,分量极重。
“有先生这句话,咱这辈子,也算没白活。”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对着陈安拱了拱手。
“先生,咱有个不情之请。”
“说。”
“咱想请先生,再给这大明,给这后世的子孙,留一句话。”
朱元璋目光灼灼,神情郑重。
“这格物之道,是个好东西,也是个怪物。”
“大周靠它兴,也因它亡。”
“咱虽然立了规矩,设了元老院,但咱心里清楚,这世上没有不破的规矩。”
“人心贪欲难填,以后这路该怎么走,咱心里没底。”
陈安看着他,沉默片刻。
随后,他缓缓开口。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格物致知,当以心为本。”
“心若不正,器利则害大;心若正,则万物皆可为用。”
他抬手指了指山下的汴梁城,那里灯火阑珊,依稀可见新时代的繁华。
“莫要忘了,你们是从何处来的。”
“莫要忘了,这机器轰鸣之下,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朱元璋听着,嘴里反复念叨着这几句话。
良久,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咱记住了。”
“役物,而不役于物...咱会让后世子孙,把这话刻在元老院的门口!”
陈安微微颔首。
“去吧。”
“你还有最后一段旅程要走,莫心急,既然歇了,便好好走走看看。”
“谢先生指点。”
朱元璋侧过身,让开了道路,神态恭敬。
“先生请。”
陈安不再停留,迈步走下石阶。
当他经过朱元璋身边时,脚步未停,青衫擦过那粗糙的常服。
仙与凡,在这一刻交错。
而后,背道而驰。
朱元璋转过身,看着那道逐渐融入夜色中的背影。
不知为何,他突然觉得,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这位神仙了。
“恭送先生!”
朱元璋对着黑暗,深深一拜。
山风呼啸,卷起枯叶漫天飞舞。
那道身影已然不见。
唯余下那句谶语般的叮嘱,在这空寂的山林间,久久回响。
朱元璋直起身,抹了一把脸上的风霜。
他重新握紧了手中的枯枝拐杖,转过身,望向那高耸的桃山之巅。
那里埋葬着旧时代的英雄,也埋葬着他年轻时的向往。
“走,上去看看。”
他对自己说。
然后,一步一步,迈向那最后的朝圣之路。
步履蹒跚,心有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