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未知何处是彼岸 > 第30章 老黄牛(一)

第30章 老黄牛(一)(2/2)

目录

(三)多子多福

高老太太和高小女聊得正热乎,李建设出于好奇,插了一嘴“十一姨?”

结果视频突然中断。

孙圆嘲笑他:“你就是个大弱智,笑点也太低了。”

高老太太怪罪儿子:“人家聊得好好的,你上来喊一嘴子,就gaover了,不赖你赖谁?”

孙圆被婆婆逗乐了:“妈,就赖你儿子,我们继续ga,我帮你揍他。”

李建设被婆媳二人整得无语:“也该休息一下了,你们聊多久了?不累啊?”

孙圆感觉李建设说得有道理:“对啊,妈,聊得太久别累着。”

高老太太疑惑地说:“为什么聊得还好好的,一下子就断了呢?这网也没出啥毛病呀。”

孙圆解释道:“妈,可能是那边信号不好,或者手机不小心碰到哪里了。”

高老太太还是有点不甘心:“可是刚说到关键处呢。”

李建设无奈地摇摇头:“妈,您别急,等会儿再打过去就行呗。”

高老太太哼了一声:“你说得轻巧,这感觉就像听评书听到精彩处,戛然而止一样难受。”

说着,她摆弄起自己的老花镜,眼睛还时不时看向手机屏幕,仿佛只要盯得够久,视频就能重新接通似的。

孙圆见状,赶忙岔开话题:“妈,我给您看看今天买的新鲜水果,可甜了。”

高老太太这才将注意力转移过来,不过心里还是对那突然中断的视频通话充满疑惑。李建设语气坚定:“一定是手机没电了,高叔叔那手机版本低,电池不经用。”

李建设又接着打趣说:“高叔叔电量没你足,还是我们家高老太太厉害!”

高老太太没听出里面的玄机,不解地问:“电量不足是不是手机该换新的了?”

孙圆连忙解释说:“妈,你别听他瞎说,可别跟高叔叔说该换手机了,那手机没问题。”

孙圆说完赶忙打开装水果的袋子,拿出一个苹果递给高老太太,“妈,尝尝这个苹果。”

李建设又想起了“十一姨”:“妈,为什么是十一姨,难道生了十一个女儿吗?”

高老太太放下苹果,缓缓说道:“连生他娘生了十好几个孩子呐,光活下来的就十六个,女娃子共十一个,所以叫十一姨。”

孙圆张嘴结舌:“我的天呢,乌压压一片呢?”

“十六……十六个?!”李建设也瞪大了眼睛,嘴巴张得老大。

孙圆手中的水果差点掉落,“十六个孩子,这怎么养得过来啊?”

高老太太叹了口气说:“那个年代啊,虽说苦,但人也坚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皮实,像养小猪仔一样,稀里糊涂的,一个个拉扯大喽。”

孙圆难以置信地摇头,“那得多辛苦啊,光是想想每天做饭洗衣服就得忙死了。”

李连设也附和道:“是啊,现在养一个孩子都不容易,更何况十六个呢。”

高老太太回忆着说:“那时候大家伙都是互相帮忙,大的带着小的,一家人齐心协力也就熬过来了。你高叔叔他娘不大点的小个儿,你就看她去留去留满地转,整天没有闲的时候。

“自己给孩子们做衣服,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老二穿小了老三接着穿。缝缝补补不知多少回。有时候布实在不够了,就用麻布袋改一改凑合着穿。

“手工做鞋子,用玉米皮做那种草鞋子,你们见都没见过。那时候我们都没有帽子袜子啥的,做的鞋子也不舍得穿,多数情况下是光着脚丫子在雪地里跑,也不感冒,你说怪不怪?”

高老太太说完,屋子里安静了片刻,孙圆在想着那种“草鞋子”,想着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的情景,一直在摇头,表示不可思议。

李建设在想着自己的母亲也是遭遇同样的苦难,心里非常难过。孙圆打破沉默问道:“妈,那时候吃的肯定不够吧?那么多孩子,每天吃啥啊?”

高老太太点点头:“可不嘛,粮食有限,经常是稀粥就着野菜。当妈的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饿着,连生他娘啊,到处找能吃的东西。山上的野果、地里的菜根儿,只要能下肚的,都弄回家。”

孙圆眼眶泛红:“真不容易啊。”

高老太太接着说:“虽说是穷,可家里也有不少乐趣。他们家每个孩子都取了稀奇古怪的名字,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点名报数,晚上睡觉前也要点名报数。”

李建设好奇地问:“那都叫啥名啊?”

高老太太笑了起来:“有叫狗剩,有叫铁蛋,还有叫雷鸣苍穹的,有叫大妞小女,小女就是跟我视频的那个,

“你高叔叔乳名叫拉斯特,据说是英文名最后一个的意思,后来孩子们取笑他‘拉死他’,就改名连生。”

李建设饶有兴趣地说“英文最后一个确实是读“拉斯特”,高爷爷挺有文化的啊!”

高老太太很欣赏的样子:“那可不!你高爷爷读过私塾,脑子聪明着呢,把他孙子培养成神童了。”

孙圆想起来了:“那么厉害啊?佩服!”

高老太太说:“那可不!现在是科学家,在北京社科院呢。”

孙圆和李建设都表示佩服,也由衷感到骄傲,毕竟,家乡出人才,人杰地灵嘛。

孙圆又想起什么:“他们家那时候,那么多人天天生活在一起,怎么睡觉和吃饭啊?想想都愁得慌。”

高老太太回忆说:“吃饭的时候,那场景可笑死人了,排着队等着报数,一个个参差不齐地应着,有时候几个小的呜哩哇啦地哭上了,整得鸡飞狗跳的。”

孙圆想象着那画面也跟着笑了。

高老太太眼神里透着怀念,“连生他娘把少得可怜的食物分成一小份一小份的,孩子们眼巴巴地排队等着,分到自己那份就狼吞虎咽。

“还没尝到啥味道,就掉到肚子里了。不过啊,他们家家教严格,大点的孩子还知道让着小点的呢。”

“真好,那种家庭氛围很温暖呢。”孙圆感叹道。

高老太太微笑着说:“睡觉的时候也要点名报数,然后一个个齐刷刷地摆在大土炕上,三四个人盖一床被子,在被窝里你捅我一下,我踢你一脚,半天不能消停。我们家孩子少,体会不到那种温馨。”

孙圆有些羡慕不已:“真好啊,我都眼馋了。”

李建设嘲笑她说:“眼馋了你也学学,多生几个,我支持你。”

孙圆瞪了李建设一眼,转身对婆婆说。:“是不是也有闹腾的时候啊?”

高老太太笑着说:“当然有。有一次我去找小女玩,只见两个男孩子在院子里扭打在一起,是雷鸣和苍穹。雷鸣涨红着脸吼道:‘你凭什么说我的名字难听?’”

原来他们在外面玩耍,听到别人取笑雷鸣,说雷鸣的名字光知道吓唬人,苍穹便取笑说雷鸣的名字不好听。

苍穹也不甘示弱:“本来就是,哪有男孩叫雷鸣的,雷又不会只鸣一次。”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最后竟扭打起来。你高爷爷平时不怎么管制孩子,只有在他们打架的时候,怕打坏了才参与:“小孩子不许打架,名字只是个代号而已。”

雷鸣带着哭腔说:“爹,我要改名字。苍穹欺负我。”

苍穹则嘟囔着:“谁让他名字这么怪。”

高永纯摸摸孩子们的脑袋:“傻孩子,你们知道吗?雷鸣苍穹合在一起,象征着力量与广阔,这两个名字适合勇敢且志向远大的孩子,他们联合起来无人能敌,你们还要改名字吗?”

两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相互看了一眼,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李建设佩服地说:“高爷爷实在了不起,名字取得深奥,还能抓住时机教育孩子,让他们精诚团结,这样的家庭,能培养出神童实至名归。”

高老太太继续说道:“你高爷爷培养阳阳成为神童,那也是下了大功夫的。每天天不亮,就让阳阳起床背书,背的可不是简单的诗文,而是晦涩难懂的古籍经典。”

孙圆惊叹:“这么小就开始学这么难的东西啊?”

高老太太点头:“嗯,你高爷爷就在旁边监督,要是阳阳分心走神,就轻轻敲一下桌子提醒。

“但你高爷爷也不是一味地严厉,背完书后,就带着阳阳去院子里辨认草药,一边又一边讲这些草药的习性和用处。”

李建设忍不住插嘴:“这学习方式还挺特别的。”

“是啊。”高老太太说,“晚上呢,你高爷爷就陪着阳阳练字,一笔一划地纠正。他常说,‘字如其人,字写好了,人的心性也就端正了’。

“他还鼓励阳阳多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追根究底。就这样,阳阳慢慢变得聪慧过人,成了大家口中的神童,还被中央电视台采访。”

孙圆若有所思:“看来这教育孩子还真得讲究方法和耐心啊。”

高老太太欣慰地笑道:“没错,你高爷爷的法子虽然古老,但却很有效。”

李建设不服气:“那也得分人,有些人脑子不好使,背不下来,还不是白教?”

高老太太补充说:“教育孩子也得有条件啊,阳阳是孙子辈的,都是后来的事情,你高叔叔小时候也没得到父亲的很好指点,吃的穿的都顾不过来呢!

“再说,你高爷爷那时候也不在家住,那是有家不敢住。”

孙圆感慨地说:“那时候可真苦啊!”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屋子里光线柔和,高老太太眼神坚定:“虽说是苦日子,但那时候的人骨头硬,硬是靠着那份坚韧和亲情把日子扛下来,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孙圆和李建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孙圆轻声说道:“妈,那时候是不是大多数家庭都这样啊?”

高老太太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差不多吧,也不全是,有的家庭孩子少些,但大多数都有五六个呢。不像现在,讲究优生优育。”

孙圆突发奇想:“妈,要是现在有人家生十几个孩子,那不得成新闻焦点了?”

高老太太笑了起来:“那肯定的,现在养孩子成本太高啦,奶粉、尿不湿、上学还有各种补习班的费用。”

李建设挠挠头:“而且现在人们观念也变了,注重生活品质,不会无节制地生孩子。”

孙圆好奇地问:“妈,那时候没有避孕措施吗?怎么会生那么多孩子呢?”

高老太太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说:“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的法子哟。那时候就靠一些土办法,也不准。再说,当时的想法就是多子多福,家里劳力多好干活。”

李建设忍不住插嘴:“土办法?啥土办法啊?”

(四)独居老人

李建设像个孩子似的,心里有十万个为什么。他想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样计划生育的。

高老太太看了他一眼,略带羞涩地说:“就比如计算安全期之类的,可哪有那么准呢。还有喝些草药汤,但也没啥效果,有时候还喝出毛病。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居,你高叔叔出生后,他爹就几乎不住在家里,在外面干活,过一段时间带着工钱,背着一袋子盐回家。

“把盐放到院子里,再把钱放进盐袋子里,转身又出去干活了,都不跟家里人打照面,就算是回了一趟家。”

孙圆和李建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不说话。

高老太太想了想说:“那时候孩子生得多,到老了也热闹,子孙满堂的。不像现在好多老人,孩子不在身边,孤零零的。”

孙圆放下削好的苹果,轻声问:“妈,你是说独居老人的事儿?”

高老太太点点头:“前楼张婶的闺女在国外,一年回不了一次家。她风湿病犯了,还是社区志愿者送她去的医院。”

孙圆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请个保姆?”

李建设不容置疑:“你以为谁都有高叔叔家的条件啊?”

孙圆点头称是。

高老太太顿了顿,目光深远:“年轻时养儿防老,到老了才明白,防老的不是儿,是社会的良心。”

李建设若有所思:“妈,你是说现在的社区服务?”

高老太太拍了拍他的手:“不止是社区,你们看新闻里说的‘时间银行’__年轻人帮老人存服务时间,等自己老了也能换帮助。这法子好,‘互助不是施舍,是给尊严留条活路’。”

孙圆感叹道:“妈,你知道吗?新闻里说,现在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快三亿了。”

李建设补充道:“现在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了严峻的问题。”

高老太太摘下老花镜,声音低沉:“我那些老姐妹,有的住养老院,有的请保姆,可钱再多也买不来真心。上个月你刘姨摔了一跤,护工嫌他半夜按铃烦,把呼叫器藏起来了。”

高老太太眼睛泛红继续说:“人老了就像褪色的旧衣裳,再好的料子也怕被嫌弃。”

李建设攥紧拳头:“这种事情就该曝光。”

高老太太摇了摇头:“光骂有什么用?得从根上改。你们年轻人总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多少人真能做到?

孙圆附和道:“孝顺不是朋友圈的九宫格,是病床前熬糊的那碗粥。”

李建设和孙圆相互看了一眼,又同时把头转向高老太太,心里五味杂陈。

高老太太说出的一番话,让小两口刮目相看。

她天天看电视、看视频,然后做笔记,把自己喜欢的经典语录都记下来,并背下来,不会的字随时查字典,在小本子上练字,比学霸都认真。

说话的时候随口拈来,出口成章。那表达能力和语言水平比假专家厉害多了。孙圆紧紧握住婆婆的手,眼中满是愧疚,“妈,我们平时对您的关心不够。”

李建设也连忙说道:“妈,我们总是忙着自己的事,忽略了您真正需要的是陪伴。”

高老太太摆摆手,“我不是怪你们,只是有感而发。”

李建设深吸一口气,认真地说:“妈,从今天起,我们每周都抽出专门的时间陪您,不只是在家陪着,还要出去走走逛逛。”

孙圆点头如捣蒜,“对对,妈,我们可以一起去公园散步,去菜市场买菜,就像小时候您带着我们那样。”

高老太太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有这份心就好。其实我也知道你们工作忙,压力大。”

孙圆靠在高老太太肩上,“再忙也比不上您重要呀。以前我们以为给您物质上的满足就行了,现在才明白精神上的陪伴更珍贵。”

李建设也保证:“妈,我们说到做到,您就等着享天伦之乐吧。”

李健设话没说完,高老太太的手机响了,是高小女,她惊喜万分,赶紧接收视频:“姐啊,你能过来一趟吗?连生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