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未知何处是彼岸 > 第40章 老黄牛(二)

第40章 老黄牛(二)(1/2)

目录

在卫星影像里,岩山口村早已变成一个由冰冷几何体和工业巨兽构成的现代化图腾。

但在那片被规划好的土地上,却顽固地生长着一片格格不入的充满生机的绿色。

高秀玲,这个像庄稼一样扎进土里的老人,正用她的二十亩“非法”田园,与她身后那闪着金属寒光的“新世界”,进行着一场沉默而执拗的对话。

高老太太的出生地是岩山口村,那里自二零一零年动迁启动至今已过去十五年。村民们都陆续搬进楼区,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据二零一五年政府公布的卫星影像显示,民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

高高的水泥柱子上长着一对超大的翅膀,巨型的大球坐落在圆柱上、圆柱形的大罐子、圆台、圆锥、还有许多交错排列的巨型管子,连接着各种机器设备。

这些现代化的大家伙旁边,是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绿植,完全摆脱了农耕时代的局面,看不到成片的农田,也看不到城市里那样的清一色四边形横断面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里的图形很复杂。

刚动迁那会儿,开发商刚进驻,很多土地没来得及开发,一些闲不住的村民就在尚未开发的地方继续种地。

随着开发进程的推进,大块的土地逐渐被开发利用,村民们就跑到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乐此不疲。他们知道这种捡种像在银行金库里种花,随时可能被清场。

和这些人比起来,高秀玲幸运得多。她的两个鱼塘其中一个给了补偿款,另一个正好处在两个开发商的地界上,两个老板互相推诿,谁也不想掏钱,最后干脆都不要了。

言外之意,这个鱼塘还归高秀玲所有,她感觉是天赐良机:“我以守护鱼塘的名义,名正言顺地住在老房子里,他们不能撵我走!要不然就得掏钱补偿。”

高秀玲放弃楼房不住,继续过农民的生活,种地养牛,养鸡鸭鹅狗。种植面积由开始的几亩、扩展到十几亩、最后到二十多亩。

老宅附近的村民们都搬进楼区,大量空闲土地被荒芜。那都是养家糊口的肥田啊,高秀玲看着被荒芜的土地,心疼不已。

她没日没夜地抢救,感觉那是被遗弃的孩子,她不舍得这些孩子被抛弃。

在她的守护下,原本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她精心选种、播种、施肥、灌溉,乐此不疲。

她总在晨雾未散时下地,露水打湿的裤脚像两条沉甸甸的银河,每一步都在泥土上印出星图般的脚印。

她把种子摊在炕上举行选妃大典,瘪粒是打入冷宫的秀女,饱满的才是能孕育皇嗣的正宫娘娘。

月光好的夜晚,她拎着铁皮水桶给菜田喂水,水面晃动的银光像撒了一把碎银子,惹得蝈蝈们整夜唱着讨赏的小曲。

到了收获季节,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红彤彤的高粱,黄橙橙的玉米,还有大豆、花生和各种蔬菜,让人心生欢喜。

收割机的轰鸣声传来时,她总是下意识捂住耳朵,仿佛那是头会吞噬土地魂魄的钢铁巨兽。

但当看到那一堆堆如山的粮食时,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高秀玲陶醉在自己创造的神话里,她邀请高老太太与她分享劳动成果:“姐啊,你和姐夫过来住几天……”

那是二零一八年,兴旺岛动迁的第三年,李守业和高老太太来到兴旺岛老家。返程车载着他们沿着滨海路转了一圈,李守业的老家龙口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个界碑。

在民房消失的土地上,高老太太的老家却被高秀玲守住了,孤零零的老房在一片庄稼的守护中显得格外宁静。

高老太太眼眶泛红,心中满是感慨。高秀玲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屋里,桌上摆满了自家种的新鲜蔬果。高老太太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看到过去的时光。

晚上,几人坐在院子里,月光洒在身上。高秀玲指着那片庄稼地,眼里满是骄傲:“姐,你看,这都是我亲手种出来。”

李守业夫妻看到高秀玲秋收的成果时,打心底里佩服,同时,又发自内心地疼痛。这么多土地,她是怎样一个人耕种出来的啊!

高老太太眼眶泛红,心疼地拉着高秀玲的手说:“秀玲啊,你一个人太辛苦了,别这么拼命。”

高秀玲却满不在乎地笑着:“姐,我不累,看着这些土地有了收成,我心里踏实。”

李守业也感慨道:“秀玲,你这干劲儿真让人佩服,不过现在村民都上楼了,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你也该考虑考虑以后的打算。”

高秀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过不惯那种生活,在楼里待着憋屈,浑身不自在,不如干点活,活动活动筋骨,还能多活几年。”

高老太太感觉也是:“其实,如果心情舒畅,干点活是好事,但不能太累了,都七八十岁的人了。”

高老太太看到高秀玲那双手,粗糙干裂,满是劳作的痕迹,心疼不已,眼眶都红了,“看看你的手,你这是遭了多少罪啊!你现在完全可以住进新楼,动迁款足够养老用的,何必呢?”

高秀玲笑着说:“我没有感觉是遭罪,比起你那时候放牛,现在幸福多了。”

高老太太说:“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啥年月了,还提它干嘛?”

高秀玲说:“我不能忘,所以我一直坚持种地,每天在地里忙活,看着种子发芽、长大、收获,心里可踏实了。这么多年,我就是这样过来的,从来没停止过,习惯了。”

李守业听后,也跟着点头:“说得也是,一辈子种地的人,冷不丁住进楼里,真的会感到憋闷。跟泥土靠近,感受自然的力量,活得踏实。”

高秀玲说:“我这身子骨硬朗,从小一直闹病,把病攒够了,老天爷补偿我呢,再不会让我得病了。”

高老太太叹息道:“我们这是随根了,劳碌命啊!有福不享,偏偏爱受罪!”

李守业笑着说:“随根也好!你们老高家根正苗壮,好啊!其实,人啊,就活一个精气神,只要开心,干点活累不坏,自己有点数,别逞强就行。”

高秀玲说:“我也没想到这辈子能有这么多地归我自己所有,我现在可真是睁眼闭眼都是土地。”

李守业一副羡慕的表情:“这是好事啊,我的愿望就是能有一片属于我自己的果园,让我尽情发挥一下专业特长。”

原来,李守业是农艺师,曾经在原来,李守业是农艺师,退休前是横山乡政府的农业助理,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农业技术员的工作,他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曾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劳动模范和行业带头人。他创造的行业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他利用“抑制顶端优势原理”改良果树技术,实现苹果年度亩产量翻三倍的奇迹。

高秀玲知道姐夫的辉煌历史,也知道姐夫是真的热爱土地,她眼睛一亮,连忙说道:“姐夫,我这有这么多地,咱俩一起干呗!我们把这些地种上果树,三年五年之后,这里就是花果山了。”

李守业有瞬间的心动了,他一直渴望有块地施展自己的技术。但是这份心动马上就被理智浇灭了:“不行,你种点粮食还行,一年一收成,一把一搂,种果树不行。”

高秀玲不理解:“为什么种树不行啊?”

高老太太插话了:“这些地都属于动迁之后被征用过的土地,随时都有可能被收回去,现在没利用,你种也就种了,一旦要利用上去,种的东西人家也不会赔偿的。”

高秀玲吃惊地问:“这些地方荒山野岭的,不能盖楼不能建厂的,用这些地方干什么呢?”

李守业说:“这你就肤浅了吧?既然你都知道可以种地挣钱,难道人家就不知道挣钱吗?”

高老太太说:“如果有人看见你种地挣钱了,就会眼红,说不定也会来抢地种,因为这地根本不属于你的。”

李守业说:“对,说在点子上了。这地不属于你的。你就种一年得一年吧。”

李守业看着漫山遍野的庄稼,眼前仿佛出现一片果园,他感到无比亲切。退休后他随儿女进城了,远离土地的遗憾让他非常理解高秀玲。

土地会让人产生眷恋,眷恋会让人产生希望。

李守业不再执着果园,毕竟自己不再年轻。有一片土地“秀玲啊,我虽然不能和你一起种果树,但我可以给你一些种地的技术指导。”

高秀玲眼睛里重新燃起希望,“真的吗姐夫?那太好了!有您指导,我这地肯定收成更好。”

之后,李守业时常来到高秀玲这里,教她如何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怎样防治病虫害。在李守业的指导下,高秀玲的庄稼长得越发茁壮,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日子随着庄稼疯长,土地却依旧平静。偶尔,李守业还是会望着这片土地,想象着这里变成果园的样子。

高秀玲每天把自己种在泥土里,吸收土里的营养,感受来自大地的磁场,在劳作中品味踏实与满足。

有一次从山上回家,高秀玲有些累了,她刚想收拾一下准备睡觉,却发现一条草绿色青蛇不知道什么时候爬到炕上了。

她吓得差点叫出声来,不过常年独自在这老宅生活练就出来的勇气,让她很快镇定下来。

高秀玲小心翼翼地退后,然后找来一根长棍,想把青蛇挑到屋外去。可青蛇却很是灵活,在炕上扭来扭去,就是不肯乖乖就范,他是看好这热炕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