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老黄牛(二)(2/2)
高秀玲累得气喘吁吁,额头上满是汗珠。
高老太太听到动静赶紧给在外面憧憬花果山的李守业打电话。
李守业接到电话后,急忙赶回来。他看到炕上的青蛇,不慌不忙,慢慢靠近,瞅准时机,一把抓住青蛇的七寸,将它拎了起来。
高秀玲长舒了一口气,拍着胸口说:“姐夫,多亏你了,不然我都不知道咋办了。”
李守业笑着把青蛇拿到屋外放生,安慰道:“别怕,这青蛇一般没什么毒,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别自己硬来。”
经过这场小插曲,高秀玲有些后怕,高老太太也感到问题有些严重:“看房子不能住了,这玩意看好你这热炕头了,说不定还回来呢。”
高秀玲一听说那青蛇还要回来,吓得不敢吭声。李守业长时间住在市里,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给郑刚打电话,商量具体办法。
郑刚在电话那头听了情况后,想了想说道:“要不再在老宅的院子里安装个集装箱简易房吧,既方便又安全,能避免这些蛇虫进屋。”
李守业觉得这主意不错,和高秀玲、高老太太一说,两人也都同意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他们就联系好了集装箱的卖家。卖家送货过来后,几人开始忙活起来。
郑刚和李守业指挥卖家着把集装箱挪到合适的位置固定好,剩下屋里的小活自己干,一家人忙活了好几天。
高老太太建议盘火炕,郑刚开始是反对的:“这集装箱里能盘火炕吗?再说也没有烟囱啊。”
高老太太说:“怎么不能呢?没有烟囱可以现做一个烟囱啊。”
李守业到集装箱外面瞅了瞅:“就在那个角上打个洞,买几件烟囱安上去就行了。”
郑刚开车出去买烟囱,回来的时候后备箱里顺便带来了工具。他爬上集装箱房顶,不一会功夫就把烟囱按上去了。
最大的工程是盘火炕。高秀玲和高老太太则在一旁递工具。可这集装箱又大又重,挪动的时候差点歪倒,吓得高秀玲大喊:“哎呀妈呀,这玩意儿要造反呐!”
好不容易把集装箱放稳,他们又开始安装门窗。高秀玲拿着螺丝刀,却怎么也拧不紧螺丝,急得直跺脚:“这螺丝是跟我杠上啦!”
大家一边笑着一边帮忙,经过一番努力,简易房终于安装好了。高秀玲高兴地在里面转了一圈,说道:“嘿,以后我就住这小窝里啦,再也不怕蛇虫来捣乱咯!”
每到农忙季节,他们就会过来帮忙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李守业佩服高秀玲的冲天干劲:“秀玲,你这干劲年轻人里都少见。我是甘拜下风啊!”
高秀玲说:“姐夫,你闲得长了一身懒肉,哪还干得动啊!”
高老太太非常赞同:“如果他能坚持干,就不至于得病了。可惜我腰腿不好,不然就陪他在这锻炼,还能多活几年。”
李守业说:“我们不可能长期住在这里,孩子们不能同意。我有个想法,你看能不能把这周边荒废的地都利用起来,招一两个愿意种地的人和你一起经营,这样你们可以互相帮衬着,不至于那么累了。”
高老太太非常赞同:“对啊,这个想法好,现在庄稼也变成新式品种了,有人一起搞种植,你们可以互相传授传授经验,还是挺好的。”
高秀玲说:“其实早就有人跟我商量了,想要跟我一起种地,附近肥地都让我抢先占了,远处的地让别人占了。这几年,有些人看到我们秋收卖粮,都眼馋了,又开始琢磨种地了。”
高老太太说:“没有好地,就把你占的地匀一点给他们,你就少种点,别种那么多地,累坏了不值得,你看你整天都长在地里了,在山上吃,在山上睡,太遭罪了。”
高老太太想起妹妹在山上睡觉的样子,又心疼又生气。有一次,她和李守业没打招呼就来了,这是他们一贯的作风。
返程车将他们送到就走了,李守业说:“秀玲怕是一时半会儿不能回来,我去山上看看,你生火做饭吧,顺便烧炕,你不就奔着热炕头来的吗?”
不一会儿,二人从山上回来了,高老太太惊讶地发现,高秀玲的一只眼睛肿得像灯笼:“你这眼睛怎么回事啊?”高秀玲笑而不答。
李守业调侃道:“人家老孩儿就地睡觉,被虫子亲了。”
高老太太气得直埋怨:“你说你啊,这是何苦呢?困了就回来好好睡觉不行吗?”
李守业想到可行性的方案:“在外面睡倒是不冷,暖洋洋的挺舒服。至于虫子,我倒是有个法子,咱可以利用生物防虫技术。”
高秀玲来了兴趣,忙问道:“姐夫,啥是生物防虫技术啊?”
李守业解释道:“就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比如可以在地里释放一些赤眼蜂,它能寄生在害虫的卵里,让害虫无法孵化。”
高秀玲听说蜂子:“不要不要,我被它叮过。”
李守业说:“还可以种植一些驱虫的植物,像薄荷、薰衣草,它们散发的气味能驱赶害虫。”
高秀玲想了想说:“这法子好啊,既环保又能防虫。关键是省了农药钱。但是,还得先种上,有那功夫不如种粮食了。”
李守业摇头说:“那如果都不行,就在睡觉的地方,转圈撒上白灰,虫子讨厌那玩意,肯定绕道走了,就不会亲你了。”
高秀玲眼睛一亮:“这办法好啊!省钱又省劲,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是人家农艺师厉害!”
高老太太生气地说:“厉害什么?尽想些馊主意!那地上潮气重,会得病的。”
高秀玲说:“没事,我铺一块塑料布就行了。”
从那以后,白灰和塑料布成了高秀玲的日常装备,加上水和干粮,高秀玲朝出夜归,甚至披星戴月,她把自己种在地里了。
李守业的科学办法大大提高了高秀玲的工作效率,秋收的时候,高秀玲望着半个山头庄稼:“看来自己收是办不到了,花钱雇收割机吧!”
高老太太帮忙清点收成时,老花镜上沾着两粒芝麻,活像显微镜下的标本。
收割机师傅看着定位系统测算的十九点六亩统计数据,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耄耋老人的成果。
他惊叹道:“这真是神话啊!还有边边角角的地块收割机不方便出入的没算呢,一个八十岁的老妪,居然凭着八十斤的身子骨,一头老黄牛,一架平板车,种了二十多亩地,不可思议啊!”
当有人质疑时,卖种子的老林头极力辟谣:“我确信不疑,我每年卖不出去的种子都给高秀玲了,高秀玲居然一粒种子都没舍得浪费,全都让它们繁育出后代。你们看她地里,那真是应有尽有啊!”
超市老板也深信不疑:“别的不说,光从我这里买的化肥,也够镇上十几户人家用的了。”
超市老板把过期的日历送给高秀玲当记账本用:“反正日子对不上,你的地也不看阳历。往后你自己记个账,心里就有数了。”
高秀玲笑着说:“看来我下一步该学经商了。”
超市老板忙自我解嘲:“你可拉倒吧,你是有商业头脑不舍得用啊,现在有钱人都愿意做不动脑筋的事情,反倒是我们这些穷人,整天绞尽脑汁,累死累活地干。”
高秀玲反驳道:“看你说的,我种点地,怎么就变成有钱人了?还真以为我种大豆长出金元宝了?”
卖种子的老林头笑着说:“我不是吹牛吧?你收获几个金元宝了,该犒劳我一下吧?”
超市老板说:“看来你真的收金元宝了,那收粮食的说你卖了两万多斤玉米呢!”
总之,高秀玲种二十多亩地成为佳话,有人夸奖高秀玲能干的时候,她总会谦虚地说:“我种点地算啥,我姐那才叫能干呢!我们家人都能出彪力,穷怕了。”
高秀玲的庄稼第五次丰收时,开发区突然树起了新围挡,推土机开来的那天,高秀玲平静地摘下最后一穗玉米。
几天后,她在已被平整的土地边缘徘徊时,偶然捡到一份被风吹落的、废弃的初期规划图纸。
在图纸的角落,她自己发现有一小块约两亩半的土地被标记为“二期绿化预留地”,她意识到,这或许是这片土地能短暂幸存的唯一机会和理由。
她不再声张,只是默默地更快地将种子播撒到的那片预留地上,开始了与时间的新一轮赛跑。
钢铁怪兽的阴影里,高秀玲看见自己佝偻的身影正被夕阳拉得修长,像个老玉米杆斜插在新铺的水泥路上。
远处几个穿工装的年轻人正把她晒的辣椒串挂上项目部围墙,那里用她的种子种出了第一排向日葵。
高秀玲突然笑了。原来土地从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个方式,在水泥缝里继续生长。
她回头看了看围栏外面允许她继续耕种的土地,那些土地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远处延伸,十亩、二十亩,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