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边界(三)(2/2)
曲桂娥叹了口气:“我们家一直没有安稳过,就算做了,往哪里摆放呢?”
高秀平想了想,也是啊,家里睡觉的地方都挤挤巴巴的,哪顾得上这个?以后好了,有舒服的大房子,我们想做啥做啥。
韩涛从帽盒里翻出两包两巴掌大小的纸包,黄色的牛皮纸包装,板板正正的长方体,纸绳围绕长方体捆绑,在上底面中心系成蝴蝶结。
她把纸包拿到高吉顺面前说:“大哥,快过年了,这是一包蛋糕,这是一包红糖。你替我拿回家给大伯。”
她转身又把红板箱盖上仅有的两瓶罐头拿起来,也放在高吉顺面前:“这两瓶罐头,你带回家给孩子。”
说完她又转身去堂屋拿来一个网兜,把糕点和罐头都装进网兜:“吉年他不会说话,我代他向你道歉。你先拿这些东西回家吧,等改天我和吉年去你们家看望大伯。”
高吉顺接过网兜,眼眶有些泛红,“弟妹,瞧你这说的,是我不对,不该来闹这一出。”高吉顺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高吉年拉着他的手,“大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过去的事就翻篇了。”
高吉顺不好意思地起身,提着网兜出门,边走边回头谢谢。
高殿俊象征性地向他摆了一下手,高吉年起身示意一下:“哥,我不送了哈!”
韩涛一直把他送到街门外:“大哥,慢走哈!”
高吉顺出门后,高吉年使劲出了口气:“哎,这事闹的,怪不好意思的,如果有情有义,房子也不是不能给他们,可是……”
高殿俊直言快语:“无论怎么报答,他们都觉得是应该的,总抱着旧黄历说事,还变本加厉,感觉我们永远也还不清。”
曲桂娥说:“这就是升米恩,斗米仇,这其中的分寸难把握啊!”
高吉年表示赞同:“人和人之间相处,学问大着呢。给是情分,不给是本分。这个边界把握不好,日子非过扭巴不可。”
红板箱上的虎头锁啪嗒一声开了,众人都惊了一下,原来是娄翰林无意间碰到锁身上的按钮。
高秀平听他们讲做人的道理,感觉自己又上了一堂人生课,真是人心难料,知人知面难知心。不过房子没问题就好:“我们还是谈正事儿吧?把房子的事情定下来。”
高吉年不解地问:“不是已经交了定金吗?我给你们留着呢,放心吧。”
曲桂娥说:“今天是要把房屋手续也敲定了,我已经把钱带来了。”
高吉年很惊讶:“把钱带来了?”
曲桂娥从怀里掏出牛皮纸包裹,轻轻地放在炕沿边上。
高吉年看到钱,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么快就凑到钱了?行,既然这样,咱们现在就办手续。”
高殿俊去里屋拿出一个小红布包裹,解开红布外面缠着的黑线,打开红布,再打开一层牛皮纸,里面是折叠在一起的两张泛黄的房照,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
高秀平接过房照,用手慢慢抚平折痕,动作温柔得像在给受惊的雏鸟顺毛。
她仔细端详,只见那房照纸张微微泛黄,上面的毛笔字工整有力,详细记录着房屋的位置、面积等信息。产权人一张是高殿俊,一张是高吉年。
高殿俊在一旁说道:“这房子虽然有些年头了,但质量是杠杠的,你们住进来肯定舒坦。”
曲桂娥满脸笑意,说道:“那就好,以后这就是我们的家了。”
娄翰林也在一旁点头,眼神里溢出的满足感飘向高秀平,继而转化成一种奇怪的表情。
高吉年拿出笔和纸,开始写房屋转让协议,用复写纸一式两份,其他人围在一旁认真看着他写协议。
很快,协议写好,双方签字画押。买房人分别是曲桂娥和高秀平,娄翰林在证人的位置签了字。
正常应该找一个证人,曲桂娥说娄翰林长大了,他跟双方当事人都没有亲属关系,可以当证人。高吉年没有反对。这一波操作确实提高了效率。
曲桂娥把钱递给高殿俊:“大哥,你点一下。”
高殿俊接过钱又递给高吉年,高吉年数钱的手指快得能搓出火星,真不愧是生意人。
高殿俊说:“我们尽快收拾一下就搬到市里。以后你们去市里记得找我,有什么事,我能帮的一定会尽力。”
曲桂娥笑着应道:“一定一定,到时候可得叨扰你了。”
高秀平和娄翰林也跟着点头,难以掩饰的快乐溢于言表。
办好手续后,高秀平一行人满心欢喜地离开了高殿俊家。
走在路上,曲桂娥紧紧握着房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秀平,咱们终于有正儿八经的房子了。”
高秀平看着母亲,自豪地说:“娘,以后我会让您过上更好的日子。”
娄翰林说:“二婶,以后你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秀平,你也不能太累,我来养家。”
高秀平不屑一顾:“哟,就你?你拿什么养家。”
高秀平打趣道,但心里却暖乎乎的。
娄翰林涨红了脸,“我以后肯定能赚很多很多钱,让你们都过上好日子。”
曲桂娥笑着说:“好,有志气就好!”
月光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他们的欢声笑语在寂静的夜里传得很远。滚子老远就听到声音,跑出来迎接他们。
回到家,刘佳玉和玲玲、英子都围了过来,急切地询问情况。曲桂娥把房照递给刘佳玉,刘佳玉高兴地说:“以后咱们又有新家了。”
曲桂娥听刘佳玉说又有新家,不禁想起刘乃超。一家人跟着他过上真正的好日子,可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刘乃超就去世,撇下刘佳玉,大房子也被人赖去。
如今终于又可以住大房子,一家人都兴奋地欢呼起来,尤其是刘佳玉。
他生下来母亲去世,好在刘乃超挣钱多,他从小没吃过生活的苦,刘乃超走后,他选择留在曲桂娥家,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但他从未感到孤单。
夜深人静,玲玲和英子都酣然入梦。高秀平躺在土炕上,望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想着马上就要搬离这个土坯房,有一种莫名的不舍。
在这个小土坯房子里,兄弟姐妹挤在一起,那份浓浓的亲情让她感到温暖。继父刘乃超去世后,宋远征来得少了,即使过来,也是来看看曲桂娥就走,很少住下来,要不然家里更热闹。
娄翰林自从来到这个家里,一直不离不弃,帮高秀平撑伞。刘佳玉也一天天长大,对高秀平这个姐姐特别依恋。玲玲和英子是自家的妹妹,自不必说。
高秀平突然发现窗台上娄翰林从养老院带回的旧报纸,原本是娄翰林用来包裹养老院给他的生活费的。那生活费娄翰林一分也没花,都给了曲桂娥。
高秀平把旧报纸上的折痕用手抚平,泛黄的纸页上面《人民日报》几个大字在月光下格外醒目。
借着明亮的月光,高秀平看到《边界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消息题目清晰可见,再往下看就看不清字迹了,月光朦胧,高秀平的心也随着朦胧。
高秀平突然笑了,原来人世间所有的边界都是铅笔画的,债务与道义、怜悯与爱情、旧主与新客,只需要一场大雪就能封印。
待到春雪消融时,又会显出新的痕迹。就像此刻,她用手指描摹着报纸上模糊的国界线,而屋外的娄翰林和海洋公司的王金双都笑着向她走来。他们的身影模模糊糊,让高秀平分辨不清他们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