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炼钢(上)(2/2)
娄翰林、高连生还有其他几个年轻人一起在建炉现场忙碌。有的主动去和泥。高秀平立刻挽起袖子,开始和泥。
娄翰林和高连生都不让她干,让她跟其他妇女一样,在旁边打个下手,怕她累着。不说倒好,说了之后高秀平偏要干,干起来格外卖力气。她要证明一下:你看看,我可比男娃子厉害多了!
她用力地搅拌着泥土和水,将它们混合均匀,再加入一些稻草增加粘性。和泥是个力气活,不一会儿她额头上就布满了汗珠,但她顾不上擦,一心只想着把泥和好。
吴永正在一旁指导着娄翰林他们垒砌炉壁,仔细地检查每一块石头的摆放位置。高连生则负责运送材料,一趟又一趟,忙得脚不沾地。
等泥和好后,高秀平开始细心地涂抹炉内壁。她用泥抹子一下一下地将泥均匀地抹在炉壁上,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高秀平抹炉壁太过投入,泥点溅到脸上像长了麻子,高连生憋着笑递手怕,结果自己转身就被门槛绊了个五体投地式忠诚。
吴永正本来是让高连生和娄翰林去抹炉子内壁,但是他们两人干起活来还没有高秀平利落。高秀萍不服气地说:“怎么样?我干的活可比你们多得多。”
原来高秀平之前跟高连勇出去垒猪圈,盘大炕,盖房子,干得活比这个复杂多了。相比之下,这点活儿轻而易举。吴永正对高秀平刮目相看,娄翰林和高连生更是在内心里跟高秀平较劲。
高秀平发现娄翰林虽然没干过重活,但学东西特别快,吴永正讲一遍,他就能记住,还能用简单易懂的话教给大家。
一周后,第一座土高炉终于建成了。炉子像个巨大的葫芦,底部有进风口,旁边连着个手拉风箱。开炉那天,几乎全村人都来看热闹。
高连生和高秀平等人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收集来的铁器放进炉膛,然后点燃木柴试火。几个壮劳力轮流拉风箱,炉膛里的火越烧越旺,映红了每个人的脸。
高连发站在炉前,激动地宣布:乡亲们,今天是我们互助组历史上重要的一天!我们即将炼出第一炉属于自己的钢铁!现在,点火开灶!”
随着一声令下,几个年轻人用力拉动风箱,火苗呼呼地蹿了起来,映红了众人的脸。高秀平紧张地盯着炉口,双手不自觉地攥紧。
加炭!娄翰林指挥道,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
高小女和高玉贞两姐妹抢着拉风箱,他俩互相较劲,结果把风箱拉成了手风琴,炉火忽大忽小,像在扭秧歌,烤得前排看热闹的村民集体跳起来踢踏舞,两个壮小伙及时把她们换下。
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炉子里却没有出现期待中的钢水。人群开始有些骚动,有人小声嘀咕:“是不是方法不对啊?”
吴永正皱着眉头,仔细检查着炉子和配料,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娄翰林也凑过去,和他一起研究。
高连生则不断鼓励大家:“别着急,这是头一回,肯定会遇到问题,咱们慢慢解决。”
吴永正用粉笔在地上画出焦炭与铁矿石配比图,高连生认真听着并不住地点头。娄翰林则偷偷查阅化学课本,被吴永正批评道:“娄翰林,你小子居然不相信我?”
娄翰林不好意思的地挠挠头。
高秀平帮忙把一筐筐木炭倒入炉中,热浪扑面而来,汗水很快浸透了她的衣衫。但她顾不上擦,眼睛紧盯着炉口,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当炉火熄灭,人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炉膛时,里面只有几块黑乎乎的、形状不规则的东西。
这...这是钢吗?有人小声问道。
吴永正皱着眉头,用铁棍拨弄了几下:铁是炼出来了,但含碳量太高,杂质也多,离钢还差得远。
人群顿时安静下来,失望的情绪在蔓延。高连发的脸色变得难看:怎么回事?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做的!
娄翰林蹲下身,仔细检查那些铁块:可能是温度不够,还有原料太杂了。下次我们分类处理,再提高炉温试试。
高秀平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心里涌起一股敬佩。其他人都在抱怨,只有他在思考如何改进。
当晚,互助组开了总结会。曲万和会计报告说,这次炼铁消耗了三百斤木炭和近百斤铁器,但产出的铁块不到五十斤,而且质量低劣。
同志们,高连发敲着桌子,上级给我们的指标是每月一吨钢!照这个速度,我们连十分之一都完不成!从明天开始,加大力度!各家各户继续搜罗铁器,男劳力分成三班,日夜不停地炼!
会议结束后,高秀平发现娄翰林独自坐在打谷场的石碾上,仰头望着星空发呆。
翰林哥,她走过去轻声问,想什么呢?
娄翰林回过神,勉强笑了笑:我在想物理老师讲过的炼钢原理。咱们的方法太原始了,很难控制成分。
那怎么办?完不成指标,连发叔会挨批评的。
只能尽力而为了。娄翰林叹了口气,突然压低声音,秀平,你说...我们这样做真的对吗?把好好的铁器都熔了,可炼出来的东西又不能用...
高秀平心头一跳。这样的话要是被别人听见,可是要惹麻烦的。她四下看了看,确定没人,才小声回答:国家需要钢铁建设,咱们老百姓应该支持。可能...可能是我们技术还不够好。
娄翰林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但高秀平能感觉到,他心里藏着疑虑。
在这个火热的时代,他们正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虽然前路或许充满未知,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炉中的火焰越烧越旺,映红了整个夜空,也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热情。
第二天,互助组的成员们又投入到紧张的炼钢工作中。
高秀平跟着大家继续收集铁器,这次她还跑到了邻村的王家窝屯,靠着她当年在那里当小牛倌的关系户,软磨硬泡地从村民那又收集了不少。
高秀平每每想到自己放牛的岁月,心中充满感激。五年的时光,王家窝屯的养牛户对她太好了,直到现在,那些人见了她,仍然都跟亲人一样。
王金凯是自家姐夫先不提,王金庚、王金双多次帮助自己,现在出去收铁,这些养牛户又给她很大的面子,要知道,他们本村也有任务呢。
高秀平不懂得什么人生大道理,她只知道,走过的路都没有白走。她所受的所有苦,换来如今一家人住进全村最好的大房子,一切都值了。
回到村里,她看到娄翰林正和吴永正激烈地讨论着改进方案。娄翰林提出用土办法制作一个简易的通风装置来提高炉温,吴永正一开始有些怀疑,但在娄翰林的坚持下,决定试一试。
大家一起动手,用木板和铁皮做了个大风箱,安装在高炉旁。再次开炉时,新的风箱果然让炉火更旺了。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当又一次打开炉膛,大家惊喜地发现,这次炼出的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虽然还不是合格的钢,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高连发激动地拍着娄翰林的肩膀:“好样的,翰林!继续加油,咱们肯定能完成指标!”
按照上级指示,要不断扩大产量,那只能增加设备。土高炉从一个增加到三个,日夜不停地冒着黑烟。铁器收完了,就开始拆门环、窗框;木炭不够了,就组织人上山砍树烧炭。
一天傍晚,高秀平正在新建的第三座炉子旁帮忙拉风箱,突然听见一阵吵闹声。她循声望去,看见高连勇正和几个组员争执。
这门窗铁件是才装上的,拆了房子还怎么住?高连勇红着脸争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