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嘚瑟疯(1/2)
曲桂娥一辈子都感谢全民炼钢的热潮,这股子风把儿子从沈阳吹回来,让一家人从此团聚。
这天,高秀平正在生产队干活,一群人围在炼钢炉子旁,邮差把一封信递给她:“高秀平,你的信。”
高秀平接过信迫不及待打开,一下子围上来好几个人:“是不是你哥哥呀?”
“信里说啥了,大城市一定有很多新鲜事吧?”
“你哥哥在沈阳干什么活?一定有大出息。”大家七嘴八舌。
娄翰林拽了一下高秀平的衣襟:“回家再看,别耽误干活。”然后对众人说:“大家该干活干活去吧,我哥他想家,说不定要回老家呢。”
高秀平将哥哥的来信小心折好,塞进贴身的衣兜里。
从生产队匆匆赶回家,院门外,母亲曲桂娥正用粗粝的手掌拍打着晾晒的玉米,发出有节奏的声。
娘,我哥要回来了。高秀平跨进院子,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雀跃。
曲桂娥的手停在半空,几粒玉米从指缝间漏下,在地上蹦跳。啥时候?她的声音平静,但眼角已经泛起细纹。
信上说就这几天。高秀平蹲下身,帮母亲捡起散落的玉米,他说要回来帮咱们搞生产。
曲桂娥轻哼一声:城里待不住才想起老家。她弯腰继续干活,但高秀平看见她偷偷用围裙擦了擦眼角。
三天后的晌午,高吉梁的身影出现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五月中旬的老槐树用它独有的芳香欢迎游子归来。
高吉梁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但依旧整洁的蓝色中山装,这是从家里走的时候,母亲曲桂娥给他做的,
中山装的袖口已经磨出毛边,像被城市生活啃噬过的树皮,却依然倔强地包裹着游子未曾改变的乡土筋骨。只是,衣服和皮囊没有同步生长。
肩上扛着一个简单的包袱,没有任何负担,如同他这个人,从来不会焦虑。他步伐沉稳而坚定地朝着家的方向走来,每一步都是信任和踏实,故乡的土地留下他的一串脚印。
曲桂娥站在院门口,一眼就看到了儿子,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嘴唇微微颤抖,却一时说不出话。
高秀平从屋里飞奔出来,像只欢快的小鹿,一下子扑到高吉梁身上:“哥,你可算回来了!”
高吉梁笑着摸摸妹妹的头,眼角挤出细纹:小狗挡,还认识哥?这熟悉的绰号让高秀平鼻子一酸。
高吉梁身上有股陌生的气息,像是混杂着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高秀平很不适应。
高吉梁松开妹妹,快步走到母亲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娘,我回来了。
回来就好。
曲桂娥上下打量着儿子,嘴里念叨着:“瘦了,在城里没吃好吧。”
高吉梁笑着安慰:“娘,我挺好的,就是想你们了。”
玲玲和英子也飞快地跑来,围着高吉梁叽叽喳喳。
娄翰林和刘佳玉则静静地站在家门口,克制住上前嘘寒问暖的冲动。
他们俩虽说也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这个关键时刻,还是把机会让给最亲密的家人,血浓于水嘛。
几个人亲热一阵之后往屋里走,这时候娄翰林和刘佳玉分别与高吉梁打招呼。
娄翰林以前就熟悉,不用介绍。刘佳玉的出现也不意外,高秀平之前在信里已经告诉哥哥家里的一切。
高吉梁把包袱打开,拿出给家人带的小礼物,有给母亲的葡萄灰色方围巾,那是母亲最喜欢的颜色,有给妹妹的红头绳。他很抱歉没有合适的礼物送给娄翰林和刘佳玉。
孩子们聊得起劲,曲桂娥默默离开。
高秀平看见锅里很快飘出了咸猪肉的香气,那是母亲去年冬天就腌好,一直舍不得吃的。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虽然饭菜简单,但充满温馨。娄翰林提到发展前景,高吉梁面露愧色,但马上又恢复平静。
他故作神秘:“虽然我知道自己没出息,但是在大城市待久了,也不能白混。
“告诉你们,我有秘诀,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只是你们得替我保密,我在沈阳炼钢厂工作,记住了,谁问都这么说!”
晚饭时,高连发和高连勇兄弟闻讯赶来。高连发作为生产队长,更关心沈阳的工业情况。高吉梁从包裹里里取出几本技术手册,还有一小包用油纸包着的金属屑样本。
这是我们厂生产的特种钢,他小心翼翼地展开油纸,比普通钢更硬更韧。
高连发如获至宝,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闪着冷光的金属屑:要是咱们村能炼出这样的钢...
高吉梁摇头,正规钢厂有电炉、转炉,咱们这土法炼钢...
他的话戛然而止,因为高秀平在桌下狠狠踢了他一脚。
高秀平终于明白哥哥说的秘诀是什么,但他不想让哥哥偏得太远。
高连发的脸色果然沉了下来:吉梁啊,现在全国都在大跃进,咱们农民也要创造奇迹。你是见过世面的,得帮着村里想办法。
高吉梁看了看妹妹警告的眼神,改口道:我明天就去炼钢点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夜深人静时,高秀平听见娄翰林和哥哥屋里传来低语。
高殿荣家真把房子给你了?娄翰林的声音带着怀疑。
赵敏说给我,给了我也不要。高吉梁的回答很轻,那不是我的东西。
你傻啊!娄翰林突然提高声调,又迅速压低,在城里安家多好...前途一片光明。
没有根基,高吉梁的声音异常坚定,我在沈阳六年,明白一个道理:人得活在自己的根上。
娄翰林问:“那你三叔高殿强为什么不回来?”
高吉梁顿了顿:“三叔他有自己的想法,人各有志嘛。”
沉默良久,没再听到对话。
高秀平把脸埋进枕头,心里涌起一股热流。哥哥真的不一样了。
她用自己的小脑袋使劲想,也许生存并不都是靠拼力气,拼勇气,还需要智慧,需要秘诀,需要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自己不具备的,慢慢学吧。
高吉梁的秘诀从哪里来的?
原来从沈阳离开前,高殿强给高吉梁进行了精心的包装,耐心给他讲解厂里最近炼钢的情况,并为他准备了书籍和金属屑,还有一些他带领工人炼钢用的数据,那可是绝密文件。
身为机械厂车间主任的高殿强掌握着大量的技术数据,带着一批徒弟,他曾多次劝说高吉梁跟自己干,恨铁不成钢。
高吉梁始终没有走出赵敏家的安乐窝,被一群孩子的依恋捆住双脚,也捆住在大城市失飞的灵魂。
高殿强嘱咐高吉梁决口不许提在沈阳看孩子的事,让他抽空多学习,多看资料,好好回忆平时跟他讲的工厂里的情况,对外声称自己是炼钢厂的正式工人,一定记住!
高吉梁频频点头,一一记在心里。他知道,这些看家本领,三叔的掌门徒弟都甭想轻易学到手。而三叔毫无保留地传给他,这血浓于水的恩情他永世难忘。
第二天一早,高吉梁就跟着娄翰林、高秀平去了村东头的炼钢点。五座土炉子排成一排,只有两座冒着稀薄的烟。高连生正蹲在炉前记录温度,眼镜片上沾满煤灰。
这是我哥,高吉梁。高秀平介绍道,他在沈阳钢厂干过。
高连生立刻站起来,在衣襟上擦了擦手才伸出来:吉梁大哥,你长高了。大城市回来的就不一样,太好了!我们正缺懂行的人。
高吉梁假装谦虚地跟高连生打招呼。他仔细检查了炉子和炼出的铁锭,眉头越皱越紧,模仿高殿强给他的资料上的指标诊断:温度不够,原料太杂,出来的都是劣质生铁。
我们试过改进...娄翰林推了推眼镜,开始解释他们尝试过的各种方法。
高秀平惊讶地发现,几个原本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一谈到技术问题竟如此投契。
其实,高吉梁压低声音,以农村的条件,根本炼不出合格钢。城里大钢厂都经常出废品...
高秀平急忙制止,这话可不能乱说。
高连发听见他们的议论后加入其中,他若有所思:但上级的指标...
指标是死的,人是活的。高吉梁环顾四周,确保没人偷听,我建议把重点放在改良农具上。炼些低标号铁,打些锄头镰刀更实际。
这是高殿强特意交代高吉梁的话,他不希望高吉梁在炼钢上装得太久,纸里保不住火,他也断定家乡的土法炼钢终会支撑不下。
自己读书刻苦,一路打拼,有众多好人相助,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混到如今的位置。机械厂设备先进,有大量技术支持,就算这样,他带领工人炼钢还是困难重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