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辽远16号(四)(2/2)
梁迎春后来从航海日记中查证,当天确实有一名叫王海生的工人因操作失误被锚链绞伤,是宋远征冒险救了他。
四月的一个阴天,李建设接到林秀珍电话,说宋远征情况不稳定,但一直念叨着“灯塔”。李建设约了梁迎春立刻赶去。
宋远征躺在床上,比几周前消瘦许多。见到二人,他微弱地招手:“……我想去灯塔山……”
妻子林秀珍擦着眼泪:“老宋一直说退休后要去灯塔山看看,我们后来去了日本,回国后他就这样了,没去成。现在……”
梁迎春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两天后,在医生许可和全程陪护下,一辆救护车将宋远征带到了灯塔山公园。轮椅推上观景台的那一刻,海风扑面而来。
整个云港市的海岸线尽收眼底——左边是现代化的深水港,万顷碧波上巨轮穿梭;右边是老城区,依稀可见昔日的渔港和船厂遗址;中间是蓬勃发展的滨海新区。
宋远征睁大眼睛,呼吸急促起来。
“变了,全变了……”他喃喃自语,然后突然抬高声音,“但海还是那片海!”
他颤抖着抬起手,指向远方:
“那里,原来是滩涂,我们赤脚拉小网,七十年代填海建了第一个货运码头,看,现在全是集装箱吊机!”
“那边,原来是礁石区,我们摇舢板采海蛎子,后来建了渔港,现在成了旅游景点……”
他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仿佛迷雾被海风吹散一角:
“1956年,我第一次跟随师傅去日本,带回了一本航运管理的书,公司领导照着改革了制度……”
“1982年,我力主淘汰老旧渔船,很多人骂我忘本,但不过度捕捞才是对海的回报...”
“2000年,我退休前最后一次监造,‘新云港号’,十万吨级的散货船……”
梁迎春震惊地记录着。这不是随机的记忆碎片,而是一部完整的云港海洋发展史,从近海捕捞到远洋渔业,从简单货运到国际贸易,从经验航行到科学航海。
林秀珍泪流满面:“老宋,你记得我吗?”
老人转过头,眼神依然陌生,却握住了她的手:“这位女士,对不起,我好像把你忘了。”
“没关系,老宋,没关系。”
宋远征望着海,继续说:“海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它广阔,教我们胸怀要宽;它多变,教我们要适应;它连通世界,教我们要开放。这些,不能忘啊……”
他突然咳嗽起来,医护人员示意该回去了。
下山途中,宋远征一直沉默。回到疗养院房间,他忽然对梁迎春说:
“我的故事讲完了。你要记住,人可以下船,但船不能下人。”
梁迎春不解:“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船,但船的精神、海的品格,不能离开人。”
这是宋远征结束采访的最后一句话。当晚,他突发肺炎,被转入医院治疗。
一个月后,梁迎春的系列报道《船长的心锚》发表,引起强烈反响。云港市文史馆提议设立“海洋记忆”项目,记录老一辈航海人的故事。
在病房里,梁迎春将报道集送给宋远征。老人已不能说话,但看到封面上的渔船照片时,眼角滑下一滴泪。
那滴泪,汇入大海,那是老船长心的海洋。
梁迎春在结尾处写道:“如同最后一片海水,从他记忆中退去。但老船长开拓的航路,将永远指引后来的水手。这就是历史的重量,它沉在心底,锚住了一个时代的灵魂。”
窗外,云港市的海岸线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新老交汇,延续着人与海的不解之缘。
李建设看了看梁迎春的视频文案:“你这系列报道还可以继续,我再给你提供几个人,让你信息量翻倍。”
梁迎春眼睛一亮:“真的假的,你别忽悠我哈。”
李建设拍着胸脯道:“当然是真的,我可没那闲工夫忽悠你。我妈还认识几位海洋公司的人,他们或许能提供不同视野里看到的风景。”
梁迎春有些着急:“那你快点跟我说说,都是什么人,安排我见一见呗?”
李建设故作深沉:“我得跟人打招呼,问问人家愿不愿意见你啊。”
梁迎春心生一计:“你看这样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