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议婚固本(1/2)
中和七年夏,潞州。
朝廷的敕封旌节尚在府衙正堂熠熠生辉,朱温所赠的军资粮秣已陆续入库点验。潞州城内,市井秩序井然,四乡田亩禾苗茁壮,一派欣欣向荣。随着户口、田亩、军籍普查的完成,李铁崖对辖下的掌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与稳固。外部,通过巧妙周旋,暂时稳住了与河东、宣武两大势力的关系,赢得了一段宝贵的喘息之机。潞州防御使府(实则已是昭义留后)这个新生政权,终于摆脱了初生时的踉跄与飘摇,如同一条修补加固后的舟船,在风浪暂歇的河面上平稳下来。
然而,在这看似平稳的水面之下,冯渊、韩德让等核心幕僚,却看到了潜藏的隐忧。这一日,公务稍暇,几人聚于砺锋堂后轩,品茶议事,话题渐渐引向了一个关乎根本的问题。
韩德让轻呷一口清茶,放下茶盏,目光扫过在座几人,最后落在冯渊脸上,语气带着几分深远的忧虑:“冯先生,如今我潞州,外患暂缓,内政初理,将军基业,可谓根基渐固。然,老朽近日思之,仍有一事,悬而未决,关乎长远,令人寝食难安。”
冯渊闻言,放下手中羽扇,会意地点点头:“韩老所虑,可是……将军的家室之事?”
“正是!”韩德让叹道,“将军起于行伍,至今孑然一身,未曾婚娶。昔日势单力薄,朝不保夕,无暇及此,尚可理解。然如今,我等地据州郡,拥兵数千,口近十万,已非昔日山寨气象。将军身为一方之主,若无家室,则后嗣无人,根基不牢啊!此乃国之大事,岂可久悬?”
郑先生也捻须附和:“韩老所言极是。古语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之不齐,何以治国?将军若无子嗣,则麾下将士、依附士民,心中难免疑虑:将军百年之后,此基业托付何人?人心浮动,于稳定大为不利。”
王琨虽是个粗人,也听明白了其中关键,嚷嚷道:“这话在理!咱们这帮老兄弟跟着将军刀口舔血,图个啥?不就图个封妻荫子,有个奔头吗?将军要是连个夫人都没有,小将军都不知道在哪儿,弟兄们心里能踏实吗?是该给咱们找个主母了!”
冯渊见众人意见一致,沉吟道:“诸位所言,皆老成谋国之言。将军立业已成,确需考虑成家,以定根本,以安人心。此事,宜早不宜迟。然,将军之婚配,非同小可,非寻常百姓嫁娶,实乃关乎我方势力消长、外交态势之大事,需谨慎择选。”
“先生之意是……联姻?”韩德让目光一闪。
“正是。”冯渊颔首,“将军婚配,可有上中下三策,各有利弊。”
“下策者,于潞州本地士绅或军中将领之家择一淑女。其利在知根知底,可迅速安抚本土人心,结好内部。然弊在,所联之家,门第有限,于将军声望提升无大助益,亦无助应对外部强藩。”
“中策者,可遣人于周边州郡,寻访名门望族,或他镇节度使之族女、妹女。若成,可借其声势,互为奥援,共御外侮。如与泽州、河阳乃至河中、河朔某些势力联姻。然此策风险亦大,需防所结非人,反受其累,或引来更强邻忌惮。”
“上策者……”冯渊压低了声音,“或可眼光更远。如今朝廷虽弱,然正统名分犹在。若将军能得天子赐婚,或与宗室、长安显贵联姻,则名望陡增,正统性无可置疑,可极大缓解来自河东、宣武之压力。然此策难度最大,需时机与运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