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铁槊镇唐末 > 第180章 战后余波

第180章 战后余波(1/2)

目录

宣武大军解围而去,河阳城内外却无半点胜利的欢庆,唯有死寂般的沉重和弥漫不散的血腥气。生存下来的喜悦,很快被巨大的伤亡和满目疮痍所淹没。

王琨强忍伤痛,立即着手善后。首要之事是清理战场。城内外的尸体堆积如山,时值春夏之交,天气转暖,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引发瘟疫。他下令征用所有还能行动的士卒和城内民夫,将阵亡的昭义军将士遗体小心收敛,登记造册,集中安葬;敌军尸体则拖至远处挖深坑集体掩埋。整个河阳城被石灰消毒,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抚恤伤亡是稳定军心民心的关键。王琨与抵达不久的潞州文官团队一起,连夜核算,根据李铁崖批准的特别条令,对阵亡将士家属发放远超平常的抚恤金,并承诺赡养其父母、抚育其子女。对重伤者全力救治,轻伤者厚加赏赐。这些举措,虽然无法完全弥补失去亲人的痛苦,但至少在物质上给予了保障,让幸存将士感到了慰藉,凝聚了人心。

经过惨烈血战,守军折损近半,能战之兵仅剩一千余人,且大多带伤,建制残破。王琨与赵横立即着手重整军队。将残部与援军打散重编,提拔作战英勇的低级军官和士卒,补充到各级指挥岗位。从投降的河阳兵中甄别出部分无甚恶迹、愿意效忠者,编入辅兵队伍,承担巡逻、修缮等次要任务,以节约精锐兵力。

修复城防是当务之急。被梢炮轰塌的城墙段需要尽快重建,损毁的城楼、箭垛需要修复。王琨动员了全城的人力物力,日夜赶工。他深知,朱温的威胁并未远去,河阳城必须尽快恢复防御能力。

河阳惨胜的消息传回潞州,李铁崖既感欣慰,又深为震动。欣慰的是王琨、赵横顶住了巨大压力,守住了战略要地;震动的是伤亡之惨重,远超预期。他立即下令,从潞、泽、磁三州府库中,紧急调拨大量钱粮、药材、工匠,火速运往河阳,支持重建。同时,下令在三州境内再次征募兵员,优先补充河阳方向的损失。

砺锋堂内,李铁崖、冯渊、韩德让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议。经此一役,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与朱温的实力差距。

“将军,”冯渊凝重地说,“河阳虽暂保,然已成孤悬于南之突出部,直面朱温兵锋。此次朱温退兵,乃因东线牵制,非力不能克。其若解决东线战事,必卷土重来。届时,河阳恐难复守。”

“先生之意,是弃守河阳?”李铁崖皱眉。

“非是弃守,”冯渊摇头,“而是改变策略。河阳必须守,但不能再似此番硬拼。当以此为饵,牵制朱温兵力。我军战略重心,需转向北线。”

“北线?”李铁崖目光一凝。

“正是河东,李克用!”冯渊指尖点向太原方向,“朱温、李克用,乃生死大敌。我可遣密使,联络李克用,陈说利害,言朱温若得河阳,则并州(太原)危矣。促其加大对朱温北境的压力,使其无法全力南顾。此乃驱虎吞狼,借力打力之策!”

李铁崖沉思良久,缓缓点头:“唯有此策,或可为我昭义争得喘息之机。然,与李克用谋,无异与虎谋皮,需万分谨慎。”

基于新的战略判断,李铁崖派出了两路密使。一路再赴汴州,携带重礼,面见朱温麾下重要谋士(如李振等),言辞极其谦卑,试图缓和关系,至少拖延朱温下次大举进攻的时间。另一路,则肩负着最机密也最危险的任务,携带李铁崖的亲笔信和厚礼,秘密北上太原,试图与李克用方面建立联系,共谋对付朱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