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铁槊镇唐末 > 第181章 民力复苏

第181章 民力复苏(1/2)

目录

河阳血战的硝烟散去已近半载,时已入秋。昭义军节度留后李铁崖的实际控制版图,已由原先的潞州一隅,扩展为横跨太行山南北四州之地:北起潞州(上党)、泽州(高平),中据磁州(滏阳),南抵新得的河阳(治河阳三城)及怀州(沁阳)。这片疆域,西凭太行为屏,东瞰河北平原,南扼黄河津渡,成为夹在河东李克用、宣武朱温两大强藩之间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广袤的疆土之上,却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连年征战,尤其是河阳攻防战的惨烈,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深重的创伤。

砺锋堂内,巨大的山河舆图上,四州之地已被朱笔勾勒连成一片。李铁崖、冯渊、韩德让正对着地图,进行着战后最为关键的疆域整合与行政体系重建。

“将军,”冯渊执笔,指向地图,“四州新合,情势各异,需因地制宜,分级治理,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他详细陈策:

根本重地——潞州:设为节度使直隶州,由韩德让继续担任刺史,总揽后方政务、钱粮调度、军工生产。潞州经数年经营,相对安稳,是为根基。

腹心要冲——泽州:此州连接潞州与南线,位置关键,且经王琨前期整肃,根基较好。擢升原长史(冯渊推荐的干吏)为刺史,重点恢复生产,作为连接南北的枢纽。

北门锁钥——磁州:直面河东李克用兵锋,战略压力巨大。仍以李恬为镇守使,总领军务,但刺史由潞州调去的能吏周正担任,强化民政管理,寓兵于农,巩固边防。

新附前沿——河阳、怀州:此地新得,且经战火蹂躏,民心浮动,又处对抗朱温的最前沿,情况最为复杂。暂不设正式刺史,由王琨以昭义行军司马兼领河怀诸军事的身份,全权总揽两地军政,行战时体制,以便应对突发状况。同时,由韩德让、冯渊选派精干文官团队,辅佐王琨处理民政,安抚地方,尽快恢复秩序。

“此议甚妥!”李铁崖点头批准,“潞、泽、磁三州,需尽快恢复正常治理,与民休息。河阳、怀州乃重中之重,王琨担子不轻,需倾力支持!”

疆域划定后,首要之急是摸清家底,尤其是人口。连年战乱导致户口流失严重,隐户、逃户众多。冯渊主持开展了一次大规模、严厉的户口清查与土地丈量工作。

严厉清查:派出多路“括户使”,持节度府令箭,赴各州县,联合地方官吏、胥吏,逐村逐户核对丁口,清丈田亩。严惩豪强隐匿人口、土地的行为,将清查出的隐户编入户籍,纳入管理。

招抚流亡:发布《劝农令》,宣布:凡返乡复业的流民,免除一年赋役,并由官府贷予种子、农具;凡开垦无主荒田者,所垦之地,登记为永业田,三年内不征赋税。此举极大地吸引了因战乱逃亡在外的百姓回归故里。

结果:经过数月努力,初步统计,四州在籍户口恢复至约八万户,口近四十万(注:唐末人口锐减,此数为相对恢复值)。虽远未及盛时,但已比战乱后最萧条时有了显着回升,为恢复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劳动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韩德让深知此理。在清查户口的同时,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密集推出:

兴修水利:利用秋冬农闲,征发民夫,以工代赈,疏浚潞州、泽州境内的漳水、丹水等河道,修复陂塘渠堰,提高抗旱防涝能力。

分发农具:节度使府拔出专款,打造、采购了大量铁制农具,以租赁或低价出售的方式分发给农户,提高耕作效率。

推广良种:鼓励种植耐旱的粟、麦等作物,并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尝试推广来自南方的稻种。

减轻负担:明确宣布,四州之地,本年度赋税减免三成,河阳、怀州新附区减免五成,休养生息。严令各级官吏,不得在正税之外,擅加杂派,违者重惩。

这些措施如同甘霖,滋润着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田野中,重新出现了辛勤耕作的身影,荒芜的土地被一块块开垦出来。虽然离丰衣足食还很遥远,但至少,希望的火种已经被重新点燃。昭义军的统治根基,在恢复民力的过程中,开始一点点变得扎实。

疆域初定,民力渐苏,但李铁崖深知,在这虎狼环伺的乱世,锋利的爪牙才是生存的根本。河阳血战的惨痛教训犹在眼前,昭义军的军事力量亟待恢复、整顿与强化。砺锋堂内,关于武备重整的议题,被提到了最紧迫的位置。

河阳之战后,昭义军总兵力情况堪忧。冯渊与王琨联名呈报了详细军力册:

潞州驻军:经历多次抽调,仅剩堪战老兵约两千,需补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